上山練功,韌世代誕生!文大給學子這三支利箭
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盼打造能善意互助、勇敢應變的韌性社會,隨著疫情衝擊、世局動盪,如何讓「韌性」由下而上,扶植新世代,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方向。
文化大學進一步提出高教新主張,「跨域學習」、「國際視野」、「關懷社會」三支箭,加上山中修課的逆風疾行,期許賦予年輕人有彈性、有韌性的能力,接招各種變局,成為社會創新和世界永續的基石,共同拼出韌性世代。
高速運轉的世界 要更有能力迎刃而解
「我們希望培養學生面對各種挑戰的能力!」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指出,當世界倡議打造韌性社會,這觀念應由下而上,從大學畢業、踏入職場的學生,可以扮演社會的中堅份子,在任何的位置都能發揮影響力。
文化大學即將邁入創校60週年,早已對準未來趨勢。比照許多歐美大學,讓學生選修非本科系的學分,強調「跨域學習」;每年提供超過1000萬留學獎學金,鼓勵學生走出台灣,打開國際視野。
此外,文化大學搭上永續列車,計畫將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所有課程,近一步吸收永續課題,發揮自身專業,培養「關懷社會」思維。
談到台灣教育體制的「分數至上」風氣,方元沂認為,很多學生可能在國、高中的考試沒有很順利,會擔心因此影響未來的發展,但「其實是你現在的作為,決定你未來的發展」,鼓勵學生別害怕失敗、害怕嘗試。
讓韌性特質渾然天成 實踐創新的曉峰學苑
頂著勁風前往教室,是許多文化大學校友、學生的共同記憶。這份得天獨厚的教學場域,也讓上山練功的學子從中潛移默化。
對於文化大學的第一印象,文化大學國企系學生尤千昕笑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風很大!」,雖然有幾次想回宿舍休息,但她也體悟到「如果因為這樣的小困難就放棄,以後遇到更大的困難該怎麼辦?」
尤千昕在文化大學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曉峰學苑」的苑生。這是文化大學為了對齊「改善社會」的永續目標,特別成立的教學課程。透過全校海選,讓希望開拓視野的學生們,有彼此交流砥礪的機會。
尤千昕表示,透過專題和企劃製作,能認識各系的好朋友,課程也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讓她第一次接觸永續發展議題,並進一步鑽研原住民部落文化保存,這是原本科系學不到的,也因為跨域學習,開始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相同的事。
保留別校沒有的獨家系 也做社區「好厝邊」
除了獨樹一格的「曉峰學苑」,文化大學也是全國最多系所的大學,不但堅持保留了許多他校沒有的獨家科系,例如國劇系、紡工系;當大學社會責任(USR)興起,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文化大學也已準備好,是全國第一所加入經濟部社會創新組織的大學。
文化大學副校長王淑音提到,大學應該運用自己的特色,來協助地方的發展,讓學生的專長,運用在社區及偏鄉,這就是大學社會責任(USR)的初衷,也是文化大學默默在做的「陽明山學」。
搭上最夯的太陽能,文化大學推出「光明頂計畫」,協助周邊社區建置太陽能設施,一路延伸到北海岸的金山、萬里,透過公民及學生參與,發展全國第一個公民電廠。從企劃發想、社區溝通、正式執行,過程中號召各系參與。
王淑音形容「文化大學像是一個大寶藏」,透過實踐USR,各系學生彼此交流整合,把一項項計畫完成。這些不同領域的專業,可任學生挑選及學習,相信畢業進入社會,碰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打磨韌性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