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教育選擇權 親子互信為「自學」基礎
筆者接觸自學族群之前,對於此議題並無太深入的理解,當時對於「自學」這兩個字的定義仍停滯在那個久遠年代的認識,是「重病」與「自閉症」兩大族群才用得上。
這一年多間與自學族群溝通,逐步接觸同時也瞭解了這個族群衍生的原因,相同的也看見了「自學」的迷失。
歐美國家的公辦教育已經逐步成為一種「只能」提供基本教育功能的機制,也就是,如果你想更有效率的學習,必須走入私立學校。相同的,台灣在選舉的民粹主義下,也逐漸步上歐美的惡果。意即,無力支持孩子的家長並沒有太多的教育選擇權。
在失能的改革下政府製造了「教師養成造成市場過度飽和→代課多於正式→教師品質逐年下降→選舉民粹政策堆疊教育成果→學校有教不完的議題→老師無力負荷政策與教學的包袱」的惡性循環。
然而,政府對於教育政策並非不用心,從每年都砸大錢做補救教學政策與教師研習可見端倪。但是教與學之間必須有一定的養成與傳承的時間,並不是單靠補救教學與教師研習就能彌補,再加上通過教甄的正式教師通常只有考試經驗豐富、現場經驗不足,更讓教室內的親師生間產生了不小的嫌隙。
拾起教育選擇權的自學族群
不滿於現狀的家長在遇見許許多多教育窘境後,寧可拾起教育選擇權,將孩子帶出校園。離開校園的原因則多是「老師出問題,學校官官相護」、「特殊學生」、「作業過度繁重」、「宗教因素」、「為了讓孩子自發的找到學習主題」……。
筆者親訪案例中就有一位特別的孩子「飛行機少年周延俊」。他在發現學校科目過度繁雜,無法讓自己聚焦在理想上學習時,同步啟動線上學習與親子溝通的步驟,在家長認同下跨上了自學之路,現階段不僅設計出自己的空中競速機外,也走入許許多多的教師研習會場,成為老師們的飛行機老師。
筆者接觸自學族群後發現一個大問題,因為有些孩子就是因為作業問題才離開學校,有些家長甚至會質問筆者:「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了,貓老師還堅持學生一定要產出,這是一個很不合乎時代的想法。」
在十幾年前曾經有位家長當面與我反應過這個相同的問題:「老師,我的孩子可以不要寫作業嗎?我覺得我的孩子寫字很辛苦,而且他也能把課堂上的字寫出來給我看!」筆者當下笑了笑並簡單的回答:「不然每次我們課前都先小考一下,如果孩子真的能夠通過,寫功課這件事情我們真的可以好好考量一下!」
筆者本身並不反對「不寫作業」這件事,但在學習的過程中「產出」卻是唯一可以證明孩子學會與否的重要參考。產出的定義並不是狹義的鎖定在「測驗」、「考試」、「證書」、「作業」,必須廣義的以孩子教育所需規劃出一個方向,同時設定出專屬的主題,讓孩子能夠在自主學習的方向上確實發揮出成效。
走出體制並不輕鬆,學習可能要花更多時間
筆者在引導台中市兩個自學生的過程中,即運用到「跨網路學習」、「PaGamO」、「Hangouts+Jamboard」、「主題簡報發表」與「自主學習發表平台」等策略,定期與兩個孩子進行主題、專題學科與實體產出的探究,並進而衍伸進階的融入學科走入更難的主題進行學習。
此間兩個小女孩與媽媽也特地從台中來到筆者的學堂中真實的進行了兩天的學習,學習的模式即以實做3D設計(3d builder)與主題地圖走遊學習。
當然這個模式相當的耗時,間接從這位家長知道訊息的朋友,都很好奇貓老師如何執行,這位合作一年的家長說:「我與貓老師只是運用message討論必要的問題而已,剩下的就是我把課程規劃出來、貓老師再從旁引導,或是直接引用貓老師課堂的影片、簡報等修訂成自己的課程,再跟孩子探究議題。」
教育的過程,互信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無論是學校、親、師、生,甚至是政府層級都一樣,沒有這個基礎最後必定陷入無限的猜疑中。
自學家庭更需要建立一個這樣的機制,尤其是親子間必須彼此信任,如此才能真正的讓自由的學習之風成為孩子真正成長的階梯。除此之外,就是定期的發表與產出,除了確認親子在此間的學習成效之外,同時也讓孩子看見「自學的真正樂趣在於親子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