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海保區淪「保育空殼」!去年291件違規漁業行為 結案率為0
全球珊瑚礁因漁業行為、氣候、環境汙染等原因大量流失,對海洋生態系是莫大的衝擊。綠色和平2日指出,國內如小琉球海洋保護區,去年就出現近300件違規漁業行為,但卻無一件結案。保育專家認為,過度捕撈是全球珊瑚礁最廣泛的威脅之一,若禁漁或限漁規範不落實執法,保護區也只是被圈地的空殼,淪為空談。
綠色和平2日於記者會指出,官方相關數據凸顯海洋保護區內的執法量能不足,2024年小琉球海保區內共發生291件違規事件,如採捕行為等,卻無一件結案;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則有148件,僅57件獲處分,處分率不到一半,而該園全區僅配置3名巡守隊成員,每人平均負責118平方公里,相當於454座大安森林公園。
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表示,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既然定位為海洋型國家公園,扮演種原庫的角色,就應該享有最嚴格的管理與保護,在未來的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通盤檢討應強化漁業管理、提升執法與監控能量,不要讓違法者有機可乘,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執法,否則一切只是空談。
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兼台灣珊瑚礁學會常務監事段文宏指出,過度捕撈是全球珊瑚礁最廣泛的威脅之一,特別是鸚哥魚、剝皮魚等草食性魚類扮演關鍵角色,能抑制藻類過度生長,維持基質開放性,為珊瑚復育創造條件。但當這些魚群因捕撈而減少,藻類往往迅速擴張,使珊瑚礁生態系難以恢復,進而降低整體生態韌性,要復原會非常吃力。
段文宏說,國際經驗顯示,有效的海洋保護區不僅需要畫設邊界,還需要有配套,包括針對草食魚類的保護措施、禁漁或限漁規範、長期監測與在地社區合作,才能確保台灣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否則保護區若沒有發揮功能,很可能就只是一個被圈地的空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