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公告避免種15原生樹種 專家:應考量生態多樣性
環境部近日發文給相關機關,指有15樹種因會高釋放異戊二烯(Isoprene),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若無特殊考量應避免選擇種植,被學界批評本末倒置。環境部回應表示,異戊二烯在大氣化學當中本來就容易造成臭氧的生成,針對公告的15種植樹種只是建議而非強制。
不過,農業部林試所強調,是否適合種植應從樹種的生態多樣性等來綜合評估,而非僅以單一原因來判斷。
環境部公告指出,為提升空氣品質,推動減少臭氧(O3)生成之前驅物氮氧化物(NOx)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汙染排放,其中部分樹種已被證實具有異戊二烯(Isoprene)排放率高特性,容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並提供15種高異戊二烯排放率清單,包括銀葉樹、烏心石、楓香、豬腳楠、臺灣肖楠、水黃皮、水柳、福木、棋盤腳、野牡丹、土沉香、槲樹、刺桐、鴨腳木、厚殼桂。
環境部大氣司長張順欽指出,本次公告是委託學者從國際文獻彙整出排放異戊二烯相對較高的15種樹種,異戊二烯本身就容易導致臭氧的生成,植物排放和環境汙染也是大有關連,因為每個樹種在不同季節性的差異也不同,空品模擬下的比重也會有差異。
張順欽說,這份名單只是建議而非強制,也不可能讓已經種下的樹砍掉或移植,只是在眾多空汙管制下再多了一項做法,畢竟臭氧的汙染改善是目前最難的。
林試所副所長吳孟玲則認為,一種樹是否適合種植要從生態服務價值、固碳價值等來綜合評估,某種樹或許異戊二烯排放較其他樹種還多,但也可能是其他生物的重要棲息處,若從環境部的空汙減量角度來看覺得不宜,目前異戊二烯的測得量是否已經讓臭氧等有顯著增加了呢?
吳孟玲說,這15種都是原生樹種,林試所會希望從生態多樣性和服務價值來評估是否適合種植,這部分會持續和環境部溝通。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關於臭氧延伸的研究方法和文獻還有需要再去了解的地方,研究者只是提出15種不建議種植的樹種,目前林保署已經函文給林試所,再共同做完學理探討後會再行文給環境部,後續為審慎起見,也會盡快召集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科學論證基礎,也會就整個討論結果來做因應對策,該公告在後續各部會協商下還是有能修正的地方。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