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科大推仿真羽毛工藝 保育熊鷹也傳承部落文化
熊鷹在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中有著獨特意義,但隨著部落傳統規範式微,商業化的鷹羽需求使屏東、台東的熊鷹族群受威脅,屏科大學者因而與工藝家合作,推動熊鷹仿真羽毛繪製技術,希望兼顧部落文化與生態保育。9月11日起在屏東林業小棧展出「熊鷹仿真羽毛暨部落傳統文化展」,呈現工藝推動五年的成果,以及熊鷹與部落交織的文化歷史。
鷹羽黑市價格飆漲 保育類熊鷹盜獵嚴重
熊鷹是台灣體型最大的日行性猛禽,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的原始森林,學者推估,全台熊鷹族群數量不到500對,屬於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
熊鷹亞成鳥的羽毛有獨特的三角斑紋,與百步蛇相似,因此在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傳說中,熊鷹和百步蛇都是守護部落、高傲尊貴的代表。在重要祭儀時,可見部落領袖和勇士、貴族的頭上,佩戴有熊鷹羽飾的頭冠,象徵著領袖守護族人的責任和尊貴的身分。
過去佩戴鷹羽有嚴謹的規範。不過,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的團隊調查,隨著部落的傳統規範式微,在部落傳統祭儀現場,甚至可見販售鷹羽的攤販。
孫元勳表示,《野保法》實施後,平地人減少馴鷹文化,北部的熊鷹族群有擴散的跡象,但屏東、台東地區的熊鷹族群,受到商業化狩獵影響,部落對鷹羽的需求提升,促使羽毛的黑市價格持續飆漲,熊鷹面臨非法獵捕壓力,族群數量未能提升。
推動仿真羽毛工藝 兼顧部落傳統文化與生態保育
2018年在林保署屏東分署的支持下,孫元勳與工藝家鍾金男合作,在各部落推動熊鷹仿真羽繪製技術,希望以繪製羽毛取代野外獵捕的熊鷹羽毛,同時推廣熊鷹保育的觀念,喚醒族人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
研發仿真羽毛繪製技術的鍾金男說,部落領袖學習製作仿真羽毛不是為了營私,希望讓部落領袖在取得羽毛有困難時,不向黑市購買,而能使用自己繪製的仿真羽毛,同時也能展現部落特色和故事。
泰武鄉Djakudjakuc家族領袖沈文伶表示,仿真羽毛實際上與部落文化有衝突,要讓傳統領袖們接受並不容易。但是當初孫元勳找上她阿公,詢問接受仿真羽毛的意願時,「阿公一口就說願意,並且要我往後協助推動。」
這個承諾讓接下部落領袖的沈文伶,開始參與工作坊,了解仿真羽毛工藝技術的嚴謹和背後的價值。她希望未來能向持續推動,讓更多人接受,朝向生態與部落文化永續的方向前進。
孫元勳表示,起初排灣族傳統領袖不到兩成可以接受,但「實際產品做出來後,其工藝的精緻度改變了一些傳統領袖的看法」。經過五年的推廣,如今已有四成傳統領袖能接受,未來應可慢慢提升。
11日開幕的「熊鷹仿真羽毛暨部落傳統文化展」,便展出五年來,屏東、台東部落族人完成的33件仿真熊鷹羽飾、羽扇和熊鷹萊冠等作品。
熊鷹傳統文化為台灣特有 原住民族保育行動是驕傲
孫元勳指出,熊鷹是猛禽界的大力士,生態系中唯一可以抓獼猴的動物。由於雲豹的消失,獼猴、水鹿、山羌的數量越來越多,草食獸影響到台灣原始森林健康。當上層獵食者消失或數量減少,會對森林生態系造成骨牌效應,這是保育熊鷹的重要性。
孫元勳說,熊鷹雖非台灣特有物種,但是排灣族和魯凱族對於熊鷹和百步蛇的文化傳說,是台灣特有的文化,希望未來這樣的推展,有機會在國際機場展覽,讓國外旅客認識台灣原住民族在野生動物保育上的努力。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屏科大推仿真羽毛工藝 保育熊鷹也傳承部落文化)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