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熱島擴大 搶救「溫度難民」
入夏以來,連番高溫常把台灣烤成紅番薯,台北市萬華區的艋舺公園內,一群長輩在樹蔭下用帽子、扇子搧風,八十多歲阿嬤走出公寓,猛喊「受不了這麼熱的天」,在家吹冷氣太浪費,乾脆來公園走走。
公園旁西昌街巷道狹窄,風難吹入。這裡一處地下室,有一間間僅兩、三坪大無冷氣雅房,這裡是許多低收入獨居長者的「穴居」之處;中午時分,雖然每個房門都開著,仍濕熱難耐。在動輒卅五度以上豔陽下,機車族在數十秒紅綠燈下,常要忍受日曬和道路反射的雙重高溫;行人走在沒有遮蔭的人行道和廣場上,更像是火烤人肉般難受。
「這些弱勢族群就是都市的溫度難民」,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認為,受氣候變遷的暖化與都市熱島效應雙重影響,「新溫度時代」正拉開序幕,不尋常高溫恐成為常態。
台北盆地熱氣滿溢 形成4大熱區
林子平形容台北盆地像一個碗,萬華、中正、大同區就在碗底中央,熱氣一開始會集中在碗底,隨著熱氣累積,如果把熱氣帶往郊區的風量不足,也無冷空氣交流,熱氣便會滿溢,直到郊山、也就是碗的邊緣,會因風速更弱而停滯。
過去三年的都市熱島監測也發現,熱島已從盆地中央區,擴散至士林夜市、信義商圈及內湖科學園區,成為四大熱區。
在最新版「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這種跨行政區的都市高溫現象正在擴大,台北熱島已往東延伸至基隆河谷,往西南則深入大漢溪谷至桃園八德一帶,皆因河谷低窪容易蓄熱而導致高溫。換言之,從雙北到桃園八德已連成一條巨型的都市熱島廊帶。
特別是桃園區、中壢區、大園區因開發迅速擴張,恐透過大漢溪河谷區的連結,與台北的熱島合併,形成北北桃的巨型熱島。
都會熱鍋 高溫已跨越行政區界線
林子平參與撰寫這分報告,他說,北北桃河道上的氣流恐怕難以應付巨型熱島的高溫,大漢溪及淡水河的降溫效果也將減弱;加上近年海水溫度上升,難驅動海陸風對流,恐造成北北桃熱風出不去、涼風進不來,市區持續增溫而成為全台高溫重災區。
除了北北桃,台中、彰化盆地區及台南、高雄內陸山區也是夏季高溫區,顯示都市高溫已無行政區界線,一旦全台熱島「島島相連」,成了增溫容易散熱難的大熱鍋,將加重人們承受高溫不舒適的「熱壓力」,且以人口密集、房產昂貴都市風險最高。
拯救溫度難民、找回舒適的都市生活環境須即刻行動。眼見夏季變長、都市增溫趨勢確立,至今不見中央提出總體策略,地方也僅少數縣市跨出高溫治理的第一步。本報今天推出陽光行動報導,為都市退燒把脈。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