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不只熱出超高溫 還帶給全球5大衝擊

氣候行動

全球民眾剛經歷了地球近代史上最熱的一天。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民眾剛經歷了地球近代史上最熱的一天。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民眾剛經歷了地球近代史上最熱的一天。

全球平均氣溫連續12個月比工業化前高1.5℃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平均氣溫連續12個月比工業化前高1.5℃ 圖/聯合報提供

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最新數據,7月22日全球均溫為攝氏17.16度,是1940年有監測資料以來新紀錄;氣溫更已連續13個月創新高,去年7月至今年6月,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高出攝氏1.64度。學者曾示警,每年都是餘生最涼夏天,從數據來看一點也不誇張。

近20年 台北夏季最高溫逾35度天數 圖/聯合報提供
近20年 台北夏季最高溫逾35度天數 圖/聯合報提供

升溫速度之快,讓巴黎協定致力控制氣溫升幅在攝氏1.5度內的承諾遭到巨大挑戰,也影響「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保護海陸棲地目標。對民眾而言,高溫不只體感熱,還可能讓帳單變貴,加劇通膨、颱風強度,導致GDP衰退,危及生態、影響健康。

總統府新成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8月上旬將舉行首次會議,10月至11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6)、氣候峰會(COP29)也將接連登場,人人有感的高溫與災害,讓這些攸關地球命運的會議更受關注。本報透過數據圖表,全面解析高溫帶來的五大衝擊。

極端高溫導致食品通膨 橄欖油、咖啡豆價格狂飆 圖/聯合報提供
極端高溫導致食品通膨 橄欖油、咖啡豆價格狂飆 圖/聯合報提供

1 帳單、食物、果汁都變貴

高溫正讓你我的帳單變貴。除因開冷氣讓住家電費帳單金額增加外,高溫還會讓通膨惡化。歐洲中央銀行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分析顯示,到2035年,氣溫上升可能使全球通膨率增加1.2個百分點,華盛頓郵報直指,更熱的世界,一切都將更昂貴。

高溫對帳單的衝擊最先反映在食物價格上,稻米、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產量都因極端氣候下滑,橄欖油、可可、咖啡豆價格也因高溫狂飆。波茨坦研究所氣候經濟學家科茨(Max Kotz)表示,食物是最容易因氣候讓價格飆升的消費品,農作物、牲畜、漁業對環境變化敏感,「高溫會讓植物缺水、影響開花和結果」。

以台灣為例,主食稻米去年產量約146萬噸,較2019年179萬噸減少18%。高雄農改場研究指出,夜間溫度升高不只讓水稻生產速度下降,還會改變穀粒體積、重量,影響吃進口中的滋味和營養,台灣稻作如何適應高溫將是未來迫切課題。

不只主食,早餐常喝的柳橙汁也是高溫受害者,熱浪、病害衝擊全球柳橙最大出口國巴西。金融時報報導,全球柳橙汁價格今年創下歷史新高,5月底紐約洲際交易所(ICE)的濃縮橙汁期貨價格幾乎是1年前兩倍。國際果蔬汁協會(IFU)主席庫爾斯(Kees Cools)表示,寒害、颶風都從未產生如此嚴重的影響,「這是一場危機」。

2030年世界平均總工時因高溫減少2.2% 圖/聯合報提供
2030年世界平均總工時因高溫減少2.2% 圖/聯合報提供

2 全球GDP、產能皆因高溫衰退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最新研究預估,全球氣溫每升高1度,就可能導致全球GDP下降12%;世界經濟論壇與路透社共同發布、針對135個國家的調查也顯示,到2050年,全球年經濟產出將因氣候變遷損失4%,其中南亞面臨的風險最高。

高溫之所以會影響經濟,一是衝擊生產力,對農業、建築業、製造業等戶外工作產業影響尤其劇烈。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高溫迫使許多企業調整工作模式和工時,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數據,到2030年,全球總工時將因高溫減少2.2%,並使全球GDP減少2.4兆美元。

二是高溫會增加企業冷卻成本,例如產品冷鏈、為工作環境和設備運作降溫等。牛津大學研究估計,到2050年,全球冷卻所需的能源將等同於美國、歐盟、日本2016年的電力容量總和。

高溫還影響全球航運。華盛頓郵報報導,巴拿馬運河正常情況下平均每月運載超過4千萬噸貨物,但從去年秋天開始,都因高溫乾旱影響通行量。國際貨幣基金 (IMF) 經濟學家魯塔(Michele Ruta)指出,研究人員觀察到,運輸每延誤1天,貿易量就會減少1%以上;企業恐因延誤或改走其他航線,多增加數百萬美元成本。

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國家已禁止工人在最炎熱的中午時段於戶外工作,台灣也已發布高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西班牙則於去年制定新法,要求雇主若遇天氣達重大(橙色)或極端(紅色)風險時,須調整工時和工作條件;另也在新法中訂定,政府將提供受乾旱影響的公司財務支持。

3 暖化提供「燃料」巨災風險增加

不只陸地高溫,海洋也在升溫。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數據顯示,2024年4月無冰區域(北緯60度到南緯60度)海洋溫度創歷史新高,全球海面溫度達攝氏21.14度。海洋熱含量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這些氣體使大氣中熱量無法輕易散發到太空,最後由海洋吸收。當海水熱量與水分被轉移到大氣中,就會為熱帶氣旋提供大量能量。

對民眾而言,海溫持續升高,颱風和颶風恐變多又變強。7月初席捲加勒比海和美國中南部的颶風「貝羅」(Beryl),造成百萬戶停電、至少50人死亡。以往颶風都是在8月中才出現,貝羅卻早了快兩個月,成為大西洋史上最早生成的5級颶風,科學家認為海溫異常、海洋熱含量高於過去平均值恐是禍首。

場景轉換到西太平洋,剛遠離的凱米是8年來首個登陸台灣的強烈颱風,此前颱風登台頻率降低,更曾出現長達1471天的「颱風空窗期」,也與全球暖化密切相關,造成水庫乾涸。由於海溫上升,颱風生成緯度愈來愈高,撲向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的頻率增加,但儘管侵襲台灣的數量可能變少,強度卻可能更高,帶來更嚴峻的致災風險。

巨災增加連帶影響保險支出。美國財產傷亡保險協會副主席帕斯莫爾(Robert Passmore)表示,有兩件事會影響保險損失成本,一是事件發生頻率,二是損失金額,「隨著氣候變遷導致風暴、洪水和野火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勢必會對保險費率產生影響。」

高溫每年奪走近50萬條人命 圖/聯合報提供
高溫每年奪走近50萬條人命 圖/聯合報提供

4 高溫更加致命 衝擊傳統文化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今年7月起截至15日,全台因熱傷害就診累計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不只台灣熱,全球都在發燒,歐盟與聯合國氣候監測機構發佈研究報告指,歐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30次熱浪有23次發生在這個世紀;過去20年來,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飆升30%。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研究顯示,從2004年到2018年,超過1萬名美國人死於高溫相關疾病,其中90%發生在5月至9月;美國病理學會預估,極端高溫將讓全美每年增加約1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炎熱氣候已成一項嚴峻的公衛挑戰。

根據刺胳針倒數研究,如果全球氣溫於本世紀末上升攝氏2度,到了2050年,每年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人數預計將攀升370%,是目前的4.7倍;世界經濟論壇更預估,到2050年,氣候變遷可能會在全球造成額外1450萬人死亡和12.5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高溫不僅傷身,也危害心理健康。研究發現,溫度每升高攝氏1度,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會增加近5%,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住院率和自殺率也都有上升趨勢。此外,高溫還容易導致攻擊性增加,提高暴力犯罪發生率。

高溫帶來的死亡風險更衝擊全球宗教活動。今年伊斯蘭教年度盛事麥加「朝覲」(Hajj)逾1300名信徒,因不堪超過攝氏50度的極端高溫而喪命。與梵蒂岡彌撒、麥加朝聖並列「世界三大宗教慶典」的大甲媽祖遶境同樣備受考驗,綠色和平統計,1988年舉辦至今遶境路線升溫已近3度,推估2050年升溫將達6度,體感溫度可能達40度以上,熱傷害風險達「危險」等級。

全球海水均溫創新高 圖/聯合報提供
全球海水均溫創新高 圖/聯合報提供

5 熱浪危及生物多樣性 海洋首當其衝

高溫也影響全球生物棲息,其中海洋物種對溫度的反應比陸地生物更加敏感。目前世界上僅有17%陸地及不到8%海洋受保護,上百萬物種瀕臨滅絕危機。聯合國警告,即使全球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目標範圍的攝氏1.5度內,4分之1海洋生物賴以為生、支撐超過5億人生計的珊瑚礁仍可能消失。

此外,一項分析1955年到2010年間、4萬8661個物種分布的研究顯示,赤道地區的海洋生物數量隨溫度升高逐漸下降,且影響範圍持續擴大,魚類等生物被迫北漂將直接衝擊區域漁獲量。科學家預測,全球漁獲量在2005年至2055年之間的變化雖僅1%,但高緯度地區平均漁獲量將增加30%至70%,赤道周邊海域則會減產40%左右,衝擊赤道國家居民生計。

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因此提出「30X30」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陸地及海洋,特別是具備特定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今年大會(CBD COP16)將檢視成效。

暖化威脅「海中的熱帶雨林」 圖/聯合報提供
暖化威脅「海中的熱帶雨林」 圖/聯合報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美國勞動市場大洗牌!4年湧入900多萬移民人口 相等於前10年的移民總和

美國勞動市場大洗牌!4年湧入900多萬移民人口 相等於前10年的移民總和

禍不單行…印度洪災襲擊還不夠 還有滿街鱷魚出來逛大街

禍不單行…印度洪災襲擊還不夠 還有滿街鱷魚出來逛大街

台南7棵百年南洋杉遭無預警砍除!公民團體怒指「未救先砍」

台南7棵百年南洋杉遭無預警砍除!公民團體怒指「未救先砍」

竹林碳匯門檻引爭議 20%還是50%?專家意見分歧

竹林碳匯門檻引爭議 20%還是50%?專家意見分歧

最新文章

禍不單行…印度洪災襲擊還不夠 還有滿街鱷魚出來逛大街

禍不單行…印度洪災襲擊還不夠 還有滿街鱷魚出來逛大街

高雄遮陽設備不足引民怨!為什麼不能學新加坡建廊道、南韓設遮陽傘?

高雄遮陽設備不足引民怨!為什麼不能學新加坡建廊道、南韓設遮陽傘?

連泡菜都要保不住了嗎?全球暖化讓大白菜減產 甚至影響口感

連泡菜都要保不住了嗎?全球暖化讓大白菜減產 甚至影響口感

巧克力甜蜜價難再現 植物病害、氣候、採礦等多重災害影響產量

巧克力甜蜜價難再現 植物病害、氣候、採礦等多重災害影響產量

餓到只能吃大象!納米比亞計劃宰殺83頭大象供食用 解旱災、糧食危機

餓到只能吃大象!納米比亞計劃宰殺83頭大象供食用 解旱災、糧食危機

2023野火燒毀1500萬公頃森林!加拿大躍升全球第四碳排大國

2023野火燒毀1500萬公頃森林!加拿大躍升全球第四碳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