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台上的「十二碗菜歌」端出主流敘事外的人與記憶

《十二碗菜歌》用辦桌菜詮釋滿月、結婚、歸寧、開市、入厝等人生重要時刻。 圖/兩廳院提供
《十二碗菜歌》用辦桌菜詮釋滿月、結婚、歸寧、開市、入厝等人生重要時刻。 圖/兩廳院提供

文化平權的社會意義是什麼?今年演出第6年的兩廳院藝術出走公益巡演不僅改變表演場域到廟口、停車場、流動夜市,表演的內涵也取材草根文化,台式歌舞劇《十二碗菜歌》以辦桌菜為主題,演出主流敘事外沒被記錄的人與記憶,「用表演說他們的故事」。

談及《十二碗菜歌》為什麼選擇「吃」為創作主題?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樊宗錡說,食物的滋味可以包住記憶與情感。

他還記得,小時候不愛吃魚,有回父母帶著他去吃魚酥羹,他耍脾氣不慎把魚酥羹推倒了,當下爸媽憤怒、失望的神情他至今還記得,而長大後,每次看到魚酥羹,酸酸的感覺就湧上心頭,並想起當初愣在原地覺得自己搞砸了的那個小男孩。

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樊宗錡以辦桌為主題的台式歌舞劇《十二碗菜歌》,演出主流敘事之外的人與記憶。
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樊宗錡以辦桌為主題的台式歌舞劇《十二碗菜歌》,演出主流敘事之外的人與記憶。

樊宗錡說,出國念書時,收到父親寄來的魯肉料理包,配上白飯吃第一口,就不由自主的掉下眼淚,在台灣的記憶一一浮現,又或者是嚐到過世家人煮的一道菜,想到過去的那段時光及淺淺淡淡的陪伴。

飲食經驗造就現在的你 辦桌主題喚共鳴

樊宗錡說,在台北鮮少看到街頭辦桌,但在外縣市卻仍是日常,《十二碗菜歌》著墨辦桌文化,他訪談了父親的朋友,也請來台式辦桌主廚阿燦師作為飲食顧問,希望喚起上一代人的情感共鳴。

「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吃辦桌的時刻,每一段都是一個家庭的生命大事」樊宗錡說,上一代的生活雖然資源稀缺,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密,就算你與鄰居吵架了,知道你家裡有大事,也會帶著桌椅碗筷來幫你辦桌。

當台上端出一道道大菜,包括戲中代表滿月的阿母的油飯、結婚的撒嬌喜全雞、歸寧的富貴燴白玉、開市的珠貝佛跳牆、入厝的古早味雞湯等,台下觀眾也重新經歷了一次滿月、結婚、歸寧、開市、入厝等人生重要時刻。

樊宗錡說,歌舞劇中故事的軸線,橫軸敘述家庭中的生老病死,縱軸則著重總舖師與兒子的誤會、爭吵、彼此傷害,一如我們對待最親近的人。

《十二碗菜歌》請來長輩熟悉的演員楊烈與蔡昌憲,讓看戲觀眾更有共鳴。 圖/兩廳院提供
《十二碗菜歌》請來長輩熟悉的演員楊烈與蔡昌憲,讓看戲觀眾更有共鳴。 圖/兩廳院提供

坐紅色塑膠椅看殿堂級表演 連空氣都不一樣

而走出外縣市演出與台北市有何不同?樊宗錡說,「空氣裡的一切都不一樣」,外縣市的觀眾,可能因為興趣、地理位置的關係,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進國家戲劇院看戲。

國家戲劇院內的位子固定,就連抬頭、低頭都被限縮在固定角度,而外縣市的演出場地可能在廟口、廣場、車站門口、停車場、流動夜市空地,就像小時候參加廟會一般,搬個凳子或紅色塑膠椅看表演,因為台上台下的距離很近,更能感受彼此生命的交流。

考量外縣市看戲大多是長者,表演的內容設計以喜劇為主,並請來長輩耳熟能詳的演員楊烈、蔡昌憲演出,音樂也選擇讓長輩朗朗上口的歌曲;《十二碗菜歌》更開創邊看戲邊吃傳統辦桌的新表演形式,席開十桌每桌10人,讓100名看戲觀眾變身流水席的臨演,觀眾看戲吃菜的同時,也化身為戲景的一部分。

編導樊宗錡與演員們一起挑戰玩遊戲、領獎品。 圖/兩廳院提供
編導樊宗錡與演員們一起挑戰玩遊戲、領獎品。 圖/兩廳院提供

為了讓不同需求的觀眾能共同享受演出,《十二碗菜歌》在台北場次會以「情境字幕」,將演員的台詞對白,舞台場景中的背景音、聲音等,透過字幕呈現,讓每位觀眾都能融入演出。

樊宗錡說,演出過後,有大哥大姊拉住他,直說謝謝,「不僅是貼近他們生活,也讓他們重新經歷一次生命。」

兩廳院藝術出走公益巡演《十二碗菜歌》

將於10月17日於台南歸仁仁壽宮、

10月24日於台東新東糖廠文化園區、

10月31日於桃園護國宮太子廟、

11月7日於屏東車城福安宮、

11月14日於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演出。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打臉氣候懷疑論!數據證實:低碳能源比化石燃料更「省土地」

為台北找回生命力綠意!台灣萊雅守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昆蟲旅館、復育原生植物

為台北找回生命力綠意!台灣萊雅守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昆蟲旅館、復育原生植物

台灣米何去何從?美國米成本僅台灣3成 對等關稅強勢來襲衝擊稻農

台灣米何去何從?美國米成本僅台灣3成 對等關稅強勢來襲衝擊稻農

戰後嬰兒潮迎來大退休...去年創歷史新高、有11萬人退休 勞動力結構加速轉變

戰後嬰兒潮迎來大退休...去年創歷史新高、有11萬人退休 勞動力結構加速轉變

最新文章

墾丁想變「台灣奈良」?梅花鹿生態旅遊 有可能成為觀光逆轉的關鍵嗎?

墾丁想變「台灣奈良」?梅花鹿生態旅遊 有可能成為觀光逆轉的關鍵嗎?

從舌尖到衣角品味美好 優織隆攜手成真咖啡啜飲循環新日常

從舌尖到衣角品味美好 優織隆攜手成真咖啡啜飲循環新日常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7隻稀有「東方白鸛」飛來!彰化大城鄉重啟生機 擬打造東方送子鳥農產品牌

7隻稀有「東方白鸛」飛來!彰化大城鄉重啟生機 擬打造東方送子鳥農產品牌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