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方創生,你該小心的是?小鎮文創何培鈞3大提醒
地方創生創什麼?政府宣布地方創生元年啟動,至今已經過10個月,各方也正在創生路中摸索前進。本月《倡議+》邀請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擔任客座總編。14年前,他從一處荒廢百年的三合院改造起,與竹山夥伴,寫下一個個故事。
什麼是創生?什麼是在地?他從過來人經驗,要給地方創生夥伴3大提醒和建議。以下是他第一人稱的分享。
提醒一:別為了模仿而模仿
第一步你得先了解自己的優勢是什麼,不論是個人還是團隊,必須先理解自己手頭資源,從最強的東西開始做起。千萬不要看到竹山有人在修房子,我也舉債千萬下去修。我很擔心,許多地方看到別人的成功經驗,也跟著做。根本不是這種概念,得先找到優勢,了解自己,用最強的東西換成追求的價值觀,才能投入熱情跟時間,爭取到最想要的東西。
提醒二:不能只以當地為標準
現在做地方創生,許多人都還是很模糊,前端工作者搞不清楚,想要進入的人也搞不清楚。
不論第一線執行的人、或是年輕人到地方創業,都要學會換位思考。
很多人想在地方發展商業模式,出發點都只想賣給當地的人。一個據點的發展,若只是以當地市場來支撐、標準也只是地方,這是很有問題的。你自己不比,遊客也會比。一開始就要想到吸引全台灣的人來,議題必須是全台灣都能關注的,透過這樣的標準去找到自己的優勢。
但放大規模所要投入的成本要比想像中的高,投入精力也要比你想像中的要嚴謹一點。計畫不能太隨興,不能說我ok就好。比如你想鎖定中部市場,那就需要去看一下台中市區怎麼做。擴大規模並不是一定要砸下很多錢,而是抓出地方獨一無二的東西,變成周遭地區都無法跟你比的,這是要去訓練的。
提醒三:只想優雅生活是不可能的
不少人回來一段時間後,會陷入另一個狀態,同溫層太多,發展規模、遇到的困境都差不多。一群人就會互相取暖,要好也好不到多好,要死也沒辦法死。如果想要再發展,就要突破這個思維,就算不喜歡錢,或許可以跟大企業老闆了解他思維,了解怎麼運作把影響力擴展到市場。
有的人選擇返鄉,是想要生活平衡,不想像在城市過得那樣匆忙,只想靜靜地賣我的東西,這樣的生活,事實上,這會比你想像的還難,你的人生要靜態,可是市場是動態。
一個產品如果商業力道不足,他很難去發展出下一個東西,這樣就是拖,拖就會麻煩,不僅不能維持,也要一直面對外在的挑戰。像是經營民宿,就算想要用理念經營,但市場永遠有新的民宿在開,不是靠著理念種在當地就好,不可能,外面是會一直滾動、會是動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