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住得起! 看英國和德國如何合作打造社會住宅
文/陳佳楓、張以牧
住宅是基本人權,卻也是工業革命後最棘手的問題。高房價、高炒作、高空屋率與高自有住宅率的台灣,不但讓面臨低薪的年輕人與許多經濟弱勢族群無力購屋,也讓多數人難以找到符合需求的住所,導致居住權遭剝奪。
因此,人們夢想有一種居住模式,街坊鄰居彼此認識、相互照顧,居住者不但有自己的空間,也共享大量的公共空間,並以協作方式一同生活,例如共餐、互相照顧、彼此分享。
雖無法避免衝突及意見相歧,但積極溝通尋求共識。如此的居住模式,不但能解決居住問題、實踐合作共享、互助共好的精神,同時亦可解決環境、社會及經濟問題。
英國LILAC 負擔得起的生態社區
位於英國的 LILAC(Low Impact Living Affordable Community)就是擁有「交融」精神的住宅合作社。LILA C位於英格蘭利茲(Leeds),由 20 個家庭組成,初於 2006 年醞釀,至 2013 年才開始運作,期間經過不斷的討論,取得共識及願景之後,才登記成為住宅合作社,並聘用專業人士協助。
LILAC 由合作社社員(也就是社區的住戶)共同管理。股份除了政府提供的資金之外,共分成 250 份,每股股價是 1 英磅,股價漲跌取決於全國的薪資變化。若退股時全國工資增加 2%,合作社便會以一股 1.02 英磅的價格退還股金。
社員必須繳交整個社區 1/20 中的 10% 金額購買股權,不足的費用由合作社向銀行借貸,而非個人貸款;此外社員亦需月付收入的 35% 以支付維護管理費及合作社貸款。LILAC 亦成立中央儲備基金,以免社員因經濟不穩定、失業,而失去住宅。
LILAC 強調生態保護,提供低碳、低耗能的生活環境,施工期間藉由碳足跡(註1)概念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木牆與稻草做為建材,不開窗戶亦可保持室內空氣品質;每家屋頂都設有 1.25kw 太陽能板,共用屋頂則是 4kw,用太陽能供給能源,剩餘電力則賣給電力公司,費用回饋社區。
三贏四生 凝聚共識與情感連結
基於互助合作的精神,住戶必須參與社區服務任務分組,且為避免權利集中,住戶參加的組別不能超過兩個。當遇到工作量分配不均時,會請專業引導師協助調整。每年社員都會透過凝聚及討論,不斷的調整共同願景,發展社區關係與共同價值。
遵循合作社 7大原則,將人與人及人與組織在關係上發生的狀況,盡量記錄下來。儘管權利和義務皆有明確定義,但在實際生活中仍發生問題或衝突時,非以傳統的多數決,而是採用「共識決」,因多數決可能會產生多數暴力。這樣的共識型民主落實在 LILAC,所做出的決定雖不一定是每個人的第一選擇,卻是人人均可接受的決定。
因此,在LILAC這個社區中,使用非暴力溝通、積極聆聽及引導討論,在社區中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網絡關係。他們不但重視組織及決策過程,更在意如何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以連結,並珍視社區價值,進而打造生命、生活、生產及生態「四生一體」的願景,使得環境、社區與經濟能夠三贏,創造一種尊重大自然,互相關懷的共生模式。
誠然,民眾的觀念及實際參與,是合作住宅在歐洲能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然而諸如土地的取得或是向銀行貸款,都是實踐合作住宅時必須克服的問題。對此,各國政府與銀行致力於建構友善的環境,讓合作住宅能具體成形。
德國Spreefeld 多元型態的合作住宅示範
在德國首都柏林,有高達 85% 的居民租房,其中僅有 15% 是自有住宅,可說是獨特的「租戶城市」。而柏林市政府在住宅政策上,也以「維持可負擔租金」、「提供足夠的生活空間」、「維持個別社區多樣性和特色」、「使不同收入水準、社會和文化背景的人可共同生活」為目標, 提供租賃市場與合作住宅充足的養分。
位於過去東西德邊界的 Spreefeld,是頗負盛名且發展成熟的合作住宅。其歷史可追溯到 2008 年。當時,12 位民眾組成 Spreefeld Berlin eG住宅合作社,他們透過貸款集資購地,花了 6 年的時間自助營造與設計,打造可負擔且節能的住宅,供社員與租戶入住。目前有 3 棟建築與 60 戶居民。外來的民眾若想入住,必須通過甄選與面試,因住戶都有相同理念,並對居住生活有共識的「意向型社群」,除了強調居住的品質,也追求社區導向的生活。
在社區空間上,Spreefeld 設有社區農園、文康空間與外人也可使用的公共空間。社區農園是綠地及「可食地景」,同時也是重要的永續空間。而在每棟的一樓都設有文康空間,住戶可以在此玩樂團、看球賽、練瑜珈等。每棟的中庭都有一部分是公共空間,歡迎社區內外的人使用。
在商業空間上,Spreefeld 設有木工工作坊、幼兒園、日照中心。「木工工作坊」過去是住戶共同興建與設計時所使用的場地;現今則轉型成為木工教學場地,外租給專業木工駐點並收取租金;在幼兒園的經營上,Spreefeld 一方面獲取收益,一方面也提供可負擔且安全的照顧選擇。另外日照中心(day care center)則關注到社會高齡化的問題,除了提供長者照護,也期望成為與城市互動交流的據點。
co-housing住一起! 歐洲城市的共居藍圖
德國非營利組織ID22理事Larisa Tsvetkova表示,在2012年,合作住宅在歐洲還不算非常普遍的概念;然而到今日,合作住宅已經成為歐洲許多城市的既定政策。對城市來說,合作住宅是一項可推動的投資。第一,合作住宅有社區基礎,鄰里關係較為穩定;第二,合作住宅注重公共的分享空間,這也讓城市能擁有更多優良的公共空間;第三,透過小額長期貸款,可以扶持更多小規模合作住宅的開發。
不過,合作住宅發展至今,也有一定程度的挑戰。Tsvetkova表示,目前在歐洲,多數的合作住宅仍較關注內部成員的福利,或是著重在財務機制與經營管理。然而在現實上,不同的國家、城市、社群都有各自須面對的多元議題。有的合作住宅查覺到社會包容的重要,因此保障移民、身障者或街友的入住名額。
有的合作住宅則想要凝聚社區意識,因此著重在公共廚房或是社區花園的運作。而因應地方議題所產生的差異性作法,正是構成整個城市的多樣性。Tsvetkova認為:「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現今,尋求更多元與包容的未來,是合作住宅發展的重要課題。」
註1:碳足跡概念是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中,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從原物料的開採、製造,到產品廢棄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排放量都算在減碳的計算範圍中。台灣的計算方式:http://t.cn/Ai901eH3
本文獲《社區力點線面》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三贏四生 看國外如何合作打造住得起的社區》,
關注社區福利發展,請上《社區力點線面》。
#mc_embed_signup{background:#fff; clear:left; font:14px Helvetica,Arial,sans-serif; }
/* Add your own Mailchimp form style overrides in your site stylesheet or in this style block.
We recommend moving this block and the preceding CSS link to the HEAD of your HTML f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