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美麗稜線-登山家詹喬愉 背200多公斤垃圾下山

詹喬愉靠著雙腳征服世界各大山脈,她更是透過自身力量發起淨山活動及加入義消搜救隊。 圖/詹喬愉提供
詹喬愉靠著雙腳征服世界各大山脈,她更是透過自身力量發起淨山活動及加入義消搜救隊。 圖/詹喬愉提供

現年36歲的台灣女性登山家詹喬愉,外號三條魚,曾登頂聖母峰、喬戈里峰、無氧攀登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創下台灣最年輕的女性無氧攀登成功的記錄;目前已征服全球4座八千公尺高峰,並立志實現「完登14座八千米」的夢想。身高154公分,體格嬌小的她,面對無垠的曠野,擁有驚人的意志力與能力,憑藉著對登山的熱愛,屢屢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原來登山有非常多知識需要學習。」詹喬愉說到,高中就接觸登山一路到現在,在大學期間的她加入登山社後,體悟到登山是需要花時間與精力去鑽研的運動,也因此從國內走向國際挑戰自我;如今近20年的登山生涯,詹喬愉征服無數座世界知名山峰,同時嘗試「無氧」等技術攀登來完成更高難度的登山紀錄。現在的她不僅持續在世界各地留下自己的腳印,也發揮影響力號召群眾一同加入淨山活動保護台灣這片土地,另外將自身專業貢獻於山域搜救任務,當幫助到別人時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正是詹喬愉一直願意投入的原因。

談起詹喬愉的傲人經歷,她曾登上聖母峰、馬卡魯峰、喬哥里峰等世界等級高山,對於先天生理條件不如男性的詹喬愉而言,她突破重重難關,經歷無數次危險,為的是獲得超越自我成就感。她表示喜歡登山的人都有「自虐」的特質,喜歡挑戰自己,她說:「我覺得登山的意義可能就是人的那種追求突破自我的本性吧,並不是要去征服這座山。」

詹喬愉回憶,第一次接觸登山是在高中的時候,遠眺雪山東峰的山稜線,在山林之中郊遊野餐,讓她印象深刻。那次漫步山野的經驗使她在就讀文化大學地質學系期間決定加入登山社。在大學登山社的洗禮下讓詹喬愉真正體認到登山是一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的戶外活動,也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像是需要在沒有GPS的協助之下看懂地圖、認清方位,還得具備負重、溯溪、攀岩以及對於綁繩結等安全防護操作的能力。在經過長時間的鑽研下,而逐漸熱愛登山活動,從而開啟她一連串的極限登頂之旅,將其作為人生的志業和目標,她說:「我會這麼投入、喜歡登山,並非第一次登山的經歷,而是後來加入登山社後,發現原來登山有非常多知識需要學習。」

大學畢業後,詹喬愉嘗試做過一些工作,最後她決定投身於最愛的登山活動, 儘管登山並不能稱作是一項職業,但她認為只要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何嘗不行?不需被社會定義下的職業框架所束縛;於是詹喬愉開始擔任登山嚮導、技術教練,並在2010年加入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北區搜救委員會,參與山難救援。

做為女性登山家的限制與挑戰 擔任特搜義消奉獻社會

對於詹喬愉而言,身為女性登山家先天的生理條件限制是她首要得面對的課題,不過不服輸的個性讓她拼命鍛鍊提升實力,起許自己能夠克服身體限制,起碼不要造成他人的困擾,她說:「從一開始爬山的時候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最起碼要能夠顧好自己,我不要給別人多餘的負擔。」但實際上,還是會遇到一些無法避免的困難,像是溪水高漲的時候,女生的體重較輕因此容易浮在水面上難以踩著溪底前進,或者遇到階梯太高也較難跨越,這時就得依靠山友們之間的相互協助。

而在性別上讓詹喬愉最挫折的地方是,出社會擔任嚮導的工作後,發現作為女性的嚮導似乎不那麼具有說服力,學員對其在信任上或專業上會有質疑;她表示:「剛開始出來帶隊的時候很多人並不是那麼服從嚮導的指示,那在這點上是讓我覺得比較辛苦的部分。」對此,詹喬愉則砥礪自己,盡可能提升自身的專業度和經驗來讓別人信服,就算是負重而行,也都會與隊友平均分攤背包重量,不因為性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她說:「我體重才42公斤,最重的裝備重量我就背到37公斤過,雖然很痛苦,但也是因為這樣比較能自我激勵。」

癡迷於登山的詹喬愉,除了挑戰極限外仍不忘奉獻所學協助山地搜救,在2010年,詹喬愉投入山難救助協會北區搜救委員會。她表示,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中有所付出,選擇擅長的領域,發揮所長幫助他人。北搜的經驗讓她更加接近生死,目睹過搜救中當事人被溪水沖走的畫面,也曾參與2020年空軍黑鷹直升機墜落烘爐山的救援行動。

冰川歷劫26小時 仍勇於挑戰自我的女性登山家

然而登山必然伴隨風險,詹喬愉在2015年與死神擦肩而過,在進行技術攀冰(Alpine Climbing)的過程中因為繩結鬆脫,使得她在垂降時,以空中旋轉的方式跌落冰川,獨自困在吉爾吉斯冰川谷底的雪槽裂隙長達26小時,恍若過了世紀,她說:「墜落讓我的左腳脫臼失去知覺,加上沒有衛星電話,所以我的隊友只能把他的裝備留給我,然後用跑的出去求救。」談起那段經歷,詹喬愉心有餘悸,她表示當下沒有水、沒有睡袋、沒有瓦斯爐,渴到口水都分泌不出來,只感受到凜冽的寒氣不停的在氣管上來回的刮,所幸隊友求援及時,才使她從冰川裂縫中脫險。

2019年5月詹喬愉順利攻頂海拔8,848公尺的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成為繼江秀真之後,台灣第二位登上聖母峰的女登山家,談起攀登經驗,她提到高山登頂變幻莫測,心想別人單趟需花費14小時才能完成,於是決定提前摸黑出發,計畫在隔天早上登頂,一睹日出時聖母峰的壯麗景色,沒想到凌晨天未亮就登頂,在冰雪覆蓋的極端氣候下,無法在零下40幾度的環境待太久,而無緣見到日出景色,這令她感到遺憾,表示期盼有機會再次登頂,一圓未完成的夢想。

雖然體驗過生死交關的經歷,但不減詹喬愉熱愛登山,挑戰極限的心,在花了幾年復健養傷後,持續挑戰攀登高山,2018年到2022年間,共挑戰了5座8000公尺高峰,創下若干項台灣女性攀登紀錄。而令她最印象深刻是2022年以無氧攀登(無人工供氧輔助)的方式登上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她說明在未完成道拉吉利峰無氧登頂前,過去的紀錄是7800公尺,心想7800公尺和8000公尺出頭的山峰差距不大,沒曾想到了8000公尺時,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她說:「我可以說是用跪著爬完的,那種身體無力的感覺,不要說喘可能連喘的力氣都沒有,全靠意志力完登。」

詹喬愉登上聖母峰後下山時因為天氣寒冷導致臉部與胸口結冰。 圖/詹喬愉提供
詹喬愉登上聖母峰後下山時因為天氣寒冷導致臉部與胸口結冰。 圖/詹喬愉提供

發起公益淨山為環境保護盡心力

此外,2021年詹喬愉在募資平台發起「能高安東軍淨山計畫」,詹喬愉表示,雖然她無法用金錢支持社會,但她擁有專業和力氣,以實際行動喚起更多人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共同為美麗的山野盡一份心力。而10天的淨山行程,共計背了200多公斤的垃圾下山,響應淨山活動的志工Dog(化名)表示:「能高安東軍是一個很漂亮的稜線,但是我們就走上去之後發現旁邊都是滿地的垃圾,所有人看到這一幕都愣在原地。」他也提到,受限於時間、人力其實還有很多垃圾並未被清理下山,雖然清運過程中獲得滿滿成就感,但是山林環境被破壞的程度遠超乎你我的想像,希望山友們能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美麗自然景觀,將不屬於大自然的垃圾帶走,落實環境保護觀念。

對詹喬愉來說,發起淨山計畫的動機很單純,只是看到山林充斥著垃圾,避免破窗效應持續發生,讓大家覺得這個地方髒亂,就持續的向這些地方丟棄垃圾,因而展開淨山計畫號召山友一同努力,她說:「如果什麼都不做它永遠都不可能恢復,一點一點的開始清理,我們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

2021年詹喬愉帶領志工們一同前往能高安東軍清理垃圾。 圖/詹喬愉提供
2021年詹喬愉帶領志工們一同前往能高安東軍清理垃圾。 圖/詹喬愉提供

採訪側記:

臺灣的自然景觀應該是要得到眾人的維護,但事實上卻是滿山滿谷的垃圾,尤其聽到詹喬愉老師說上一屆淨山活動的垃圾量高達200多公斤,以及志工Dog在分享淨山的過程中提到當時遇到其他隊伍對他們說:「前面還有垃圾,你們記得要撿」聽到這句話真的會覺得很心寒。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高雄市民看過來!電扇、吹風機故障別急著丟 「小家電診所」義診救電器

高雄市民看過來!電扇、吹風機故障別急著丟 「小家電診所」義診救電器

泰北洪水重創經濟!已造成數十億泰銖損失 未來恐波及大曼谷地區

泰北洪水重創經濟!已造成數十億泰銖損失 未來恐波及大曼谷地區

氣溫劇烈變化稻熱病正蔓延 農改場籲農民別鐵齒

氣溫劇烈變化稻熱病正蔓延 農改場籲農民別鐵齒

秋天在哪裡?南韓高溫破表 氣象廳:預測秋季將轉反聖嬰

秋天在哪裡?南韓高溫破表 氣象廳:預測秋季將轉反聖嬰

最新文章

美濃龍肚國小種稻種出產銷履歷!全國首創小學自產水稻 產量可供全學年午餐

美濃龍肚國小種稻種出產銷履歷!全國首創小學自產水稻 產量可供全學年午餐

新永續・城市解方延伸活動|淨零青年交流會,匯聚跨域青年們的每一個行動,成就改變城市的動能

新永續・城市解方延伸活動|淨零青年交流會,匯聚跨域青年們的每一個行動,成就改變城市的動能

學生自造獨木舟、蜜蜂旅館 苗栗大山國小成第一所永久綠旗學校

學生自造獨木舟、蜜蜂旅館 苗栗大山國小成第一所永久綠旗學校

當葡萄酒遇上綠色革命:為何全球酒莊紛紛申請B型企業認證?

當葡萄酒遇上綠色革命:為何全球酒莊紛紛申請B型企業認證?

歐盟2030減碳目標 為西班牙增10萬、義大利增7萬綠色職缺

歐盟2030減碳目標 為西班牙增10萬、義大利增7萬綠色職缺

植物診療師法初審通過 陳駿季盼上路10年培育3000名人才

植物診療師法初審通過 陳駿季盼上路10年培育3000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