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台電研發「去碳燃氫」發電機 年少7千噸碳排
為推動電力淨零,中研院與台電研發去碳燃氫,透過將天然氣以高溫裂解為氫氣與固態碳,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並串聯商用小型發電機組。台電表示,去碳燃氫技術整合國內第1套6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機,今年9月成已功混氫10%比例運轉發電,後續將與國內氣體製造商擴展應用規模,目標年底前於興達電廠氫氣混燒,以氫氣替代5%天然氣估算,每年可減少超過7千噸碳排放。
為符合非核家園政策,中央政府正積極邁向終止核電及發展天然氣發電,但天然氣仍產生碳排放,台電與中研院今日上午於台電綜合研究所樹林所區舉行「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發布會」,蔡英文總統、立委蘇巧慧、經濟部長王美花、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等人共同見證氫能技術發展。
相較目前國內積極推動的天然氣發電,在燃燒過程中仍會產生二氧化碳,需要經費碳捕捉封存。中研院與台電合作將天然氣分解成氫氣及固態碳,氫氣可用於燃燒發電且不產生二氧化碳,固態碳則可售出作為工業原料、建材、或是備用能源。
而目前天然氣發電每噸產生7700度電,總成本2萬2220元,收入卻僅2萬790元,等於不斷燃燒就不斷虧損。但去碳燃氫每噸發電4277度電,成本為1萬8101元,加上售出固態碳的收入後為1萬9048元,成為去碳燃氫的直接成本優勢。
台電指出,去碳燃氫是將天然氣以高溫裂解為氫氣與固態碳(碳黑),該技術過去主要用於工業碳原料產製,近年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德、美、澳等國相繼試驗將氫氣應用發電領域。
台電說明,去碳燃氫產製的氫氣可做為發電及工業使用,碳黑則可用於精密、高產值化工業生產原物料。該技術相較既有天然氣蒸汽重組技術,產氫過程所需能量減少近40%,且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然而過往因工程技術門檻較高,國際亦無商業化量產設備問世,此次與中研院合作,共同讓技術跨出實驗室,實質落地發出電力,更具減碳與經濟效益。
台電表示,去碳燃氫技術整合國內第1套6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今年9月成功以混氫10%比例運轉發電,後續中研院將與國內氣體製造商擴展應用規模,目標年底前於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氫氣混燒。未來在氫氣來源供應穩定、輸儲設施搭配完善,以氫氣替代5%天然氣估算,每年可減少超過7千噸碳排放量,未來更將視技術發展逐步提高混氫比例,進而推展至國內其餘電廠機組。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