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未來式「二地居」:旅人以上,居民未滿

2020/12/29 天下文化:著/ 林承毅、 謝其濬

地方創生不是文青的專利,而且可以回去的「地方」,不只有出生的家鄉,當兵去過的小鎮、出差時造訪過的鄉村...,只要建立起人與地方之間的連結,處處都能是心之所向。

想為地方貢獻心力,卻又無法放棄都市裡的生計,兩地工作也兩地生活,一城一鄉,引動乘數效應,將是有志者兼顧夢想與現實的最佳解方。


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日本的「漢字之日」,國民會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字,作為對過去一年的反思及回顧。當京都清水寺住持在眾人眼前大筆揮毫,寫下這個大字,確實讓人感受到「一字入魂」的魅力。

回到台灣,如果也要向這個有意義的模式致敬,俐落的用一個字來定義2020這一年,容我大膽假設,會不會就是「生」字?年初突如其來的世紀大瘟疫,讓全球人心恐慌,沒人知道疫情何時畫上句點。許多我們熟知的名人、甚至身邊的朋友,先後離世,生命的脆弱流露無遺。無獨有偶,台灣的生育率持續探底,在今年七月正式來到死亡交叉,「生不如死」的年代正式來臨,因此「生」字確實足以收納台灣這段時間的集體意識。



如果進一步選一個單詞,我想「創生」兩字應該毫無懸念的雀屏中選。這個從日本飄洋過來的觀念,原是不易理解的和製漢語,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席捲全台,書報架上陳列著各種相關書籍與媒體報導,在Google上甚至還能找到超過一億七千萬筆的搜尋結果?我想,這個現象的背後,就隱含著一場時代微革命,不是偶然,或者單純抄襲或模仿日本的潮流,而是一個如同水到渠成般的堅定必然。

二十幾年前,從日本迎來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從此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展開了一場現代公民賦權及社區意識養成的啟蒙運動,讓人民敢於發聲,展開吾愛吾鄉的行動,讓台灣社會加速揮別過往威權時代的陰霾,重建人與社區的關係及主題性,成為更健全的公民社會。加上1999年突如其來的921大地震,震垮了許多在地農村及社區,在人心徬徨無助的當下,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與做法彷如一帖良藥,得以凝聚人心,在有形的硬體重建之外支撐人的心靈,並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社區能成為地方的寄託。


0
1999年09月21日,當時的台北縣新莊市民安路「博士的家」社區因921地震倒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十多年過去了,台灣整體社會發展已步入另一階段,讓人不禁反思過往的發展邏輯,是否還適合當代。許多前所未見的現象--比如,高齡化、少子化引發台灣人口危機;十年前的行政區調整,看似從區域角度思考,事實上卻助長了城鄉間的人、資源單向流動。而發生在2014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也讓年輕世代重新找回國族的認同、建立起地方意識,彷如加速器,讓青年返鄉、地方活化的行動,在全台遍地開花。

因為躬逢其盛,長年擔任中央政府相關部會專案審查委員,我有幸看到數百件從台灣土地長出的精彩提案,每每在審查現場與來自全台各地的熱血團隊面對面,並在計畫通過後,轉身成為顧問,陪伴他們為土地努力,看到屬於台灣的創生謳歌一步步真實上演,我深受感動。


0
二十幾年前,從日本迎來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從此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展開一場現代公民賦權及社區意識養成的啟蒙運動。 圖/pixabay

身為推動創生實踐的業師及顧問,念茲在茲的是如何成為在地夥伴的堅強支持系統,透過論述建構、策略引導及方法論教學,協助團隊更扎實的落地展開,讓我所信仰的地方創生終極目標「安居樂業」真正在地方實踐。我認為,面對時空改變及外部條件成長,確實應該與時俱進的發展出更多新的想法及做法,如何善用台灣的區域優勢、文化多樣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關鍵。

移居地方確實是對區域平衡、地方發展最速效的作法,但是,回歸到實際面,「三就」(就醫、就學、就業)是人們對於居住不容妥協的現實考量,因此「旅人以上,住民未滿」的關係人口,更顯重要,無論你住不住在那裡,但你的心在那裡,就可以透過購買,透過倡議,透過實際行動來守護你深愛的地方。而後行有餘力,可以展開為創生而行的「移動」,透過台灣便捷的交通進行區域串連,找回交陪關係,讓自己能為深愛的地方所用。透過假日,透過不同人地模式,尤其Covid-19之後,我們看到遠距工作的可行性,再加上自由工作者比例持續成長,年輕世代對於人生價值的不同追求,最終,「二地居」似乎可以成為台灣面對區域失衡、人口問題的解法。

相對於日本投注大筆資源推動「移住計畫」,土地面積相對小、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台灣,似乎更適合優先推行二地居的概念,讓每一位台灣人,都能愛著兩個以上的地方,並為這兩地付出行動,帶入知識、經驗及技能。當這一天來臨,相信台灣每一處土地都能長出新的生態系,建構屬於在地的支持系統,讓人們得以依照特色風格選擇自己心之所向的地方。

0
圖/天下文化出版社提供

而透過建構對地方的理解,爬梳在地的獨特性及魅力,讓在地的人充滿自信及光榮感,讓外地的人嚮往並期待,無論在何處,每一個地方都將成為一個有生命力、讓人憧憬的品牌。因為,沒有魅力的地方未來終將被時代拋棄。

日前向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請益時,他在言談中多次提到「耐心」,他也期盼能讓台灣建立起嶄新而健康的地方文化。確實,要迎向這樣的未來,無論官方及民間都應該心手相連,展開如同日本大力倡議的官民連攜精神,一起透過行動來面對這個世紀大變局。

請樂觀看待這一系列的轉變,地方創生將是台灣展現小國優勢的發展契機,而二地居則是過程中重要的折衷發展策略。請讓我們從這裡出發,一起迎向屬於台灣的未來時代。

• 本文摘自: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延伸閱讀

>>靠「網路」開發偏鄉新路-日本凋零小鎮重新上線

>>創生二年12提醒 「莫以旅客為重,住民才是關鍵」

>>別視「青年返鄉」為畏戰!地方做好支持系統了嗎?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永續旅遊業者島內散步提供專業的文化導覽、企業客製預約行程,讓企業、民眾更認識所在...

食在永續、自然共好 島內散步用旅行與土地有約

2024/05/07
企業為了因應淨零排放,而投入減碳或節能等相關綠色投資,也有機會減稅。 圖/shu...

減碳又減稅!企業綠色投資可享租稅優惠 抵減2方法一次看

2024/05/07
曾一度瀕危的黑面琵鷺,全球族群數量步步高升,今年增加355隻,2024年全球黑面...

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出爐:台灣最受歡迎 調查到4135隻來度冬

2024/05/07
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說,若居住地區空汙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30年來每立方...

空汙肺癌風險高於吸菸 台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05/07
桃園市環保局首創全國第1套「機動車輛智慧偵測辨識系統」,可在10秒內判讀機車排氣...

AI揪出高汙染機車 桃園首創「辨識系統」估年減碳近700公斤

2024/05/07
台南龍崎區牛埔地質公園及自然保留區,經市府國土計畫審議小組提案劃設為國土計畫保育...

世界罕見!台南龍崎牛埔地質公園 有望納入國土保育

2024/05/07

最新文章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所長識名信也教授,投入研究珊瑚之餘,也帶領一...

從沖繩到台灣-海大教授識名信也 在東北角養殖5千株珊瑚

2024/05/03
科學繪圖師江勻楷擅長用寫實風格描繪生物與場景,並將科學資訊融入其中。 圖/張皓婷...

科學繪圖師江勻楷 用手繪藝術與科學共舞共存

2024/04/30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