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光住宅、未來食堂、照顧咖啡!創新讓變老不再可怕

「銀光未來創新服務」整合現有資源的落實方式,讓每位長者人生下半場更精彩。 圖/美聯社
「銀光未來創新服務」整合現有資源的落實方式,讓每位長者人生下半場更精彩。 圖/美聯社

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承接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委託案「銀光未來創新服務」,於2018年9月8日在新北市衛生局舉辦一場小型的共創工作坊,邀請企業、高齡專家、在地居民、政府單位等跨領域代表約30人,討論「空間住宅」、「未來食堂」、「照顧咖啡」3個子題,針對銀齡服務的未來發展給予想法與意見,期盼能夠共創新設計及整合現有資源的落實方式,讓每一位長者的人生下半場更加精彩。

「銀光未來創新服務」共創聚會,來自四面八方各個不同團體的參與伙伴分享對於銀光空間住宅、銀光未來食堂及銀光咖啡館的想法,透過彼此的交流讓這3個館舍的元素更加的豐富,也讓未來銀光三館的產生另人期待。

當高齡化迅速來臨,在政府機關該由誰來負責?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好像每一個局處都會有相關,但又不是直接有關係,因此充滿著想像與好奇,而且吸引許多熱心者一起來參與。新北市政府秘書長許育寧在工作坊致詞時表示,新北市衛生局即將推出的「銀光未來館」,希望透過大家集思廣益來想像及參與,規劃出適合都會長者的活動場域,找出一個有特色光景的服務模式,盼望透過市府與各領域設計師的創新平台,為台灣種下解決高齡議題的種子。

共創工作坊討論「空間住宅」、「未來食堂」、「照顧咖啡」3個子題。 圖/盧明正
共創工作坊討論「空間住宅」、「未來食堂」、「照顧咖啡」3個子題。 圖/盧明正

「城市的生活步調比較快,讓大家變得彼此不太熟悉。」新北市政府專門委員陳玉澤表示,他曾有一段時間全家人到鄉村居住,發覺鄉村不論老、中、青、幼彼此都很熟悉,甚至不假思索就可以叫出對方的名字,偶而還會主動幫忙接小孩放學,像這種溫暖的人情味在都市是感受不到的。因此回到都市後,他便慎重思考社區的功能,特別是對長者的照顧服務,希望結合各產業領域,共同建立一個友善長者的活動場域,以迎接高齡化社會。

此聚會以重新定義銀齡空間與服務的創新解決方案為目標,因此鼓勵參與者突破框架恣意想像,在銀光空間住宅中,有「三五好友共居」、「創意活動」、「社交」、「泡澡」、「睡午覺」等;銀光未來食堂部分,則聯想到「媽媽的味道」、「咀嚼」、「食器」甚至是「電影」;第三個館舍「銀光咖啡館」則有「暖心咖啡館」、「主廚長輩」、「音樂」等發想。

亞太青銀共創協會理事長曹平霞表示,為減緩長者身心老化,近幾年舉辦長者電影研習營與比賽,獲得許多銀髮者參與及迴響;中化銀髮事業居家照顧事業處處長王彩雲也舉出照顧長者的重要性,透過友善空間規劃,讓社區長者活得更自在快樂。新北市政府參事林月棗在參加工作坊之後也在臉書分享,她看到不同的團體發揮各種創意,為台灣高齡化社會做準備,提供青年人及銀髮族更豐富的商機和樂趣,忽然覺得變老並不可怕了。

主辦這場活動的「銀光未來創新協會」是由新北市政府一群對高齡議題有熱情的同仁,結合民間創新的力量,共同為未來建構社區照護資源。該會核心價值在鼓勵青少年及30+、40+與50+的中、壯、新老族參與佈老志工,共同規劃可以「活躍老化、健康老化、在地安老」的社區整合照護資源。


本文獲《社區力點線面》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新北銀光大未來共創工作坊 創意發想讓變老不再可怕)。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野火、熱浪...全球8月均溫比工業化前高1.29度 排名史上第三熱

野火、熱浪...全球8月均溫比工業化前高1.29度 排名史上第三熱

玉山大淨山首週好驚人!清出38公斤垃圾 發臭雞胸肉、鐵條都有

玉山大淨山首週好驚人!清出38公斤垃圾 發臭雞胸肉、鐵條都有

遺世秘境現身!曾文水庫滿水位才看得到的「飛鷹峽谷」瀑布

遺世秘境現身!曾文水庫滿水位才看得到的「飛鷹峽谷」瀑布

新加坡看上核能了?為擺脫燃氣發電 政府展開小型反應爐SMR可行性研究

新加坡看上核能了?為擺脫燃氣發電 政府展開小型反應爐SMR可行性研究

最新文章

守護高風險族群 金融電信攜手阻詐

守護高風險族群 金融電信攜手阻詐

守護高風險族群 從心理支持到社福陪伴

守護高風險族群 從心理支持到社福陪伴

守護高風險族群 政府跨部門齊心防詐

守護高風險族群 政府跨部門齊心防詐

聯合報防詐論壇 教長輩拆「詐」彈

聯合報防詐論壇 教長輩拆「詐」彈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養兒防老已過時!日本年輕人免付孝親費 健全社福制度杜絕吸血父母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