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好困難?把握4大對話「潛規則」,讓互動更順暢

麥田出版 麥田出版:著/謝承諭、蘇席瑤

編按:看著熱門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女主角,說著「我叫禹英禑,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黑吃黑、多倫多、石榴石……」,你在想什麼?是女主角好美?講話真奇怪?還是?

《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的作者,卻根據英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erbert Paul Grice)的理論,在裡頭看出人與人的對話的「潛規則」。

看著熱門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女主角,說著「我叫禹英禑,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黑吃...

為何不能想說就說?隱形的「合作原則」規範互動

格萊斯認為,人際互動的背後其實存在著大家默默遵守,並且假定彼此都會遵循的「隱形規範」。與人交際並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是必須符合一定的規範,才能夠讓整個對話的流程維持下去。

格萊斯將這個「隱形規範」(也可說是默契)稱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則可再細分出四個規範:「質的原則」(maxim of quality)、「量的原則」(maxim of quantity)、「關聯原則」(maxim of relevance),以及「方式原則」(maxim of manner)。

1. 量的原則:多說反而無益!

我們首先從「量的原則」開始解釋。量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依照目前互動的狀態,給出對話中所需要的最大資訊量,但僅止於此,不要超量。

舉例來說,如果A總共養了五隻貓,當B問他「你養了幾隻貓」,按照「量的原則」這個隱形規範,A會回答「五隻」。如果A的回答是「三隻」,雖然理論上A也確實有三隻貓,所以這個答案嚴格來說不能算錯;但B如果發現A實際上總共有五隻貓,就會覺得A在說謊,或是想要刻意隱瞞某些事情。為什麼A答「三隻」會讓B這樣想呢?這正是因為人際溝通上有著「給出所需要的最大資訊量」的隱形規範。

當有人問A:「你養了幾隻貓?」而A回答:「我有五隻貓,也養了三隻狗,還有六隻天竺鼠。我妹妹也養了三隻貓,我鄰居也養了兩隻哈士奇。我媽媽也喜歡動物,她今年四月一號滿六十五歲,決定退休,把阿嬤傳給她的餐廳收起來了……」這個回覆可能讓人傻眼,因為A給出的資訊遠遠超過提問者所需的量。

非常律師禹英禑 也因違反「量的原則」使人困惑

這個「給出所需最大資訊量、但不過量」的原則,看似簡單,但其實相當仰賴互動雙方對當下情境的理解。在《非常律師禹英禑》裡,禹英禑每次向初次見面的對象自我介紹時,總是忍不住脫口而出:「我叫禹英禑,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黑吃黑、多倫多、石榴石、文言文、鹽酸鹽、禹英禑。」因為給出了超量的資訊,違反了一般人認定的「量的原則」,所以經常引來疑惑不解的眼光。

此外,禹英禑因為熱愛鯨魚和海豚,當她談起相關話題,也常給出過量的資訊。除了喋喋不休地和朋友分享鯨豚知識外,連在法庭上,提出一把印有海豚的雨傘為證物時,都會不自覺地說出「那個海豚圖案應該是印太瓶鼻海豚,不是寬吻海豚」,而遭到法官打斷(見第八集)。此舉也是違反量的原則,提供了超量資訊,使得人際互動的流暢度遭到阻斷。

提供了超量資訊,使得人際互動的流暢度遭到阻斷。 圖/Netflix提供(聯合報系...

2. 質的原則:假設彼此都誠實

除了量的原則之外,格萊斯還提出「質的原則」。質的原則是指在互動過程中,談話雙方給予真實的訊息,不給出明知錯誤或缺乏證據的消息。

這項規範倒不是說,每個人都會誠實不欺地遵守這個原則,只是一般而言,我們自己會照做,通常也會假設其他人也同樣遵循這個原則。因此,多數人會重視自身話語的真實性(至少避免給出錯誤訊息)。除非已經知曉談話的另一方有說謊的習慣,我們一般不會總是疑神疑鬼地質疑他人說話的可信度。

3. 關聯原則:對話時的回應跟話題有關

下一個要介紹的原則是「關聯原則」,這個規範指的是,我們會預設對話時的回應要跟之前的話題有關聯性。回到前面提到的「現在幾點」的例子,B的回答「垃圾車剛走」,要能夠被理解為「垃圾車每天六點左右離開,所以現在應該是稍晚於六點」,前提在於,我們假設B的回答跟A的問題有關聯。再舉一例:

A:小華最近有沒有新的交往對象啊?
B:他最近幾乎每天都去健身房。

基於關聯原則,我們可能會把B的回應解讀為:「小華最近常常去健身房,應該是在那裡有交往對象。」如果B後來說「我只是隨便接一句不相干的話,我根本不知道小華有沒有對象。」這樣的回答應該會讓人大翻白眼吧。

4. 方式原則:表達要簡潔、不造成誤會

最後一個規則是「方式原則」,指的是說話的方式要簡潔清楚、有組織、有條理,避免模稜兩可而造成誤會。以下面這個例子來說:

A:你現在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嗎?
B:還好,沒什麼事。
A:有件事我想跟你說。這對我來說很難開口,但我還是決定問問看。我上週末頭痛到睡不著……可以幫我把桌上那包面紙遞過來嗎?

一開始,我們應該都覺得A應該是準備要說一些難以啟齒的大事,也許是很私人或重要的請求。但是如果A只是需要人幫他拿面紙,這串對話就顯得不夠簡潔且條理不清,令人懷疑A真的只是想要別人幫他拿面紙嗎?背後是否有其他的意圖?這樣的對話反而更令人疑惑了!

把握溝通中的潛規則 讓人際互動更順暢

綜合來說,格萊斯提出的人際關係裡的「合作原則」中,四種原則呈現出人際對話之間預設的「隱形規範」,我們會依照上述這些原則,決定話要說多少、怎麼說,並且以這些原則為基礎,解讀別人話語的意義。因為這些溝通中的潛規則,人際互動才得以保有一定程度的順暢。

本文摘自:《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 圖/麥田出版提供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書摘 人際互動 社交 溝通 表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