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之後呢?爸媽小心陷入焦慮陷阱
在想解方之前,先聽聽O和L這兩個人以及那位「小時了了」的孔融的故事吧!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時常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孩子和家長,有趣的是,雖然我從未遇見在學習發展上完全一樣的孩子,但許多家長對孩子卻有眾多共同焦慮。
在家長眾多的共同焦慮中,最常聽到的其中一種類型就是「對孩子現狀的擔憂」。這種擔憂可以體現在方方面面,例如「我家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我家孩子整天玩3C都不讀書」、「我家孩子考試不行又沒有專長」、「我家孩子對學習都沒有興趣」、「我家孩子學什麼都一下子就放棄了」。
諸如此類的擔憂,通常會與對照組的比較一起出現並相互增強:「他的同學才幾歲而已,就已經很會寫程式了」、「他的表姊最近申請到國際學校去念書了」、「他的朋友從小堅持不懈地練琴,現在都能登台演出了」,親朋好友同學鄰居,還有出現在各種媒體上的勵志故事,全都成為家長和孩子的焦慮來源。
這種對孩子現狀的憂慮其實並非毫無理性,也不是毫無邏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憂慮對於親子關係與孩子的成長,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為憂慮的另一面就是一種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本身的能力、不信任孩子會願意為了改善自己的能力而付出努力、不信任孩子有自己的發展節奏;而不信任的氛圍是傷害彼此關係的催化劑,這一點在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一再被印證。而歷史也一再向我們顯示,正面的動力以及轉變的希望,從來就不曾誕生於焦慮與不信任的情緒。相反的,信任、支持與包容,往往才是讓事情向積極面發展的解鑰。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解除這種對現狀憂慮的認知。
不過在談認知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人的故事。
際遇大不同 人生永遠充滿變數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L從小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小學的時候他表現普通,雖然不是最好的學生,但在學校的成績基本也在平均之上。第二個故事的主角O出生在比較學術的家庭,但2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後來跟著母親和繼父生活,小學時期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
青少年時期的L進入其居住地最負盛名的私立學校就讀,他的同學有許多都是王室或政商人士的後代。L加入了校內的兄弟會,並且熱心參加該會於課後舉辦的學習會。青少年期的O則完全不同,O迷失了人生方向與自我認同,自卑的他參加小幫派,以吸毒、喝酒來逃避問題。
讓我們先停在這裡,L和O的人生發展似乎有很大的不同,身為家長,L和O的未來何者令人憂心似乎是顯而易見的。L後來在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土木工程與公共行政的學位,並且繼承了大筆財產與家族企業中總工程師的位置。O迷途而返,取得文學及法學的學位,擔任過律師與法學講師。
再讓我們暫停一下,這個階段裡,L和O好像都有很不錯的發展,然而人生不是童話,從此兩人並沒有各自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經歷了人生的許多風雨和抉擇,L後來在家人面前慘死亂槍之下,而O則一步步成為全球最有權力的人。
不知道你猜到這兩人是誰了嗎?L就是蓋達組織的領袖賓拉登;O則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他們的人生曾經一度因緣際會的交織在一起。讓我們回到「對現狀的憂慮」,人生,其實是無數的切片所組成的,如果只注視青春期的切片,歐巴馬和賓拉登相比只會被歸入人生的失敗組,這也是為什麼人生應當蓋棺而論定。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真實結局
許多人都聽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東漢的太中太夫陳韙,在眾人誇捧小孔融如何聰慧時,以這句話表示他的不以為然,卻被孔融反譏「想君小時,必當了了」。一般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多半是以陳韙啞口無言,眾人更加稱讚小孔融的聰明與銳氣作為結尾。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孔融雖然富文采、善機辯,但在治理領地北海時並沒有表現出政治才能,除了缺少政績,後來也在與袁譚的交戰中丟失了北海。而孔融更因為過於恃才傲物,最後為自己與家族帶來殺生之禍。倘若思考一下孔融的人生,也許會發現陳韙當時的評論並沒有錯,小時候聰明有才,不見得長大就會有好的結局。
人生是無數切片的組成,現狀只是其中的一片。還沒死的人,他的傳記或專訪只要參考參考就好;別家孩子現在表現有多亮眼,也只要聽聽就好,不要放在心上。至於對自己的孩子,請先放下對現狀的憂慮,用愛、溫暖和信任,放鬆的跟他工作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