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赴陸升學潮 台灣讀書風氣怎麼救?
能申請到北大清華的台生,不見得能申請到美國名校(例柏克萊、麻省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等)。我的意思不是美國名校比北大清華優,而是美國名校並不採納台灣學測成績,因此想申請美國名校的學生不可能念到高三才臨時起意,要在高一就提早準備。別說高三了,就算高二才開始準備SAT(學術水準測驗考試)那些考試,要申請美國名校也嫌太晚。
但是,念清華北大,絕對是比念柏克萊或MIT(麻省理工學院)還辛苦得多,不只學生之間非常競爭,競爭領域也非常單一,就是課業。中國學生也普遍認定念書就是要艱苦卓絕,美國名校學生雖也用功,心態卻沒那麼競爭,對分數也沒那麼斤斤計較,也較願意多方探索,因此美國名校才會出比爾蓋茲、祖克柏那些學生創業家。
所以,台生赴陸升學,不管我贊不贊同,他們願意走辛苦的路這點,我是欽佩的。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書中一直強調我們不該講台灣一代不如一代,不該嫌年輕人草莓不願吃苦,今年的赴陸升學潮就是明證。
這些願意跨海念大學的年輕人,他們是非常願意吃苦的。
台灣因應之道,應該是想辦法打造出讀書風氣更佳的大學。過去20年,台灣打造頂尖大學,都只在追求教授論文點數、搶經費,卻沒在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讀書風氣。
我們沒必要複製北大清華那種恐怖的讀書風氣,但台灣許多大學的讀書風氣的確有待加強。
我想到的方式:
1. 廢除學期末學生給老師評分的惡習,這種評分讓教授不敢嚴格要求學生。改在畢業前給學生填問卷,問他這四年哪些課學最多,最激發思考,哪些教授最認真,哪些教授最混,這種問卷會比較有意義,因為會排除掉(太混畢不了業的)壞學生給好老師打分數的可能性。
2. 大學應該給用功學生創造更多榮譽與獎勵。不見得是獎學金,也可以是知名企業或實驗室或NGO的見習或實習機會,或成為某知名校友的mentor(指導)對象,這些業師將來也可幫學生寫推薦信。
3. 多多設立成績有門檻的學生社團。也就是說,領導學程應該從學程改為常態性榮譽社團。校方也應主動向企業界幫這些學生社團募款。這種社團應該講出去,大家就知道你是未來的領導人才,類似牛津大學的Oxford Union(牛津聯盟)。這種社團不只是榮譽,也是創造不同領域優秀學子彼此切磋琢磨的機會。
同時,我建議媒體評論此現象時,別浪費口水在那裡唱衰台灣,光在那裡叫說台灣完蛋了。想辦法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比較要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