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樹修剪只能理平頭?台灣行道樹養護問題多 農業部推「樹木修剪證照」
學者專家推動「草本復興」強調可達到減碳固碳的效果。不過,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副所長吳孟玲說,樹的固碳效果還是比花草較好,因此林試所還是鼓勵種樹,但是只要能增加都市綠覆率,兩者都是正面的。至於城市的樹木,若有危木或不適宜的樹種,應做適度的汰換更新。
吳孟玲提到,目前國外多推動複層林概念,例如將都會區公園分為上中下層,上層有樹木遮蔭,中層可種喬木、灌木,底層再種花草類,如此可維護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也更佳。
台灣常見行道樹生長不佳,吳孟玲表示,種植樹木應根據當地土壤性質、降雨多寡評估,如南部適合苦楝樹、北部以森氏紅淡比較為合適,市區內可以有單一物種,如苦楝、楓香大道,但整體仍應具備物種多樣性。以美國為例,單一市區、公園內,建議單一物種不宜超過1/10。
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王升陽說,種樹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地適種」,應以原生種為主,再來是應配合區域需求。以台灣都會區為例,應選擇淨化空氣能力較好的樹木,以抵禦空汙,像是樟樹、苦楝樹、台灣梭羅木等。
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張琪如認為,正確養護比選對樹種更重要,台灣一直少見專業樹藝師,而多用「斷頭法」修剪樹木,導致頂芽受損,只能長出側芽、乃至生出非正常的枝節,遇颱風容易折斷。再者,台灣的行道樹樹穴普遍較小,目前多倡議應採用條狀樹穴,以確保樹木根基發展。
吳孟玲表示,台灣正推行樹木修剪證照,希望透過正確修剪,緩解過去行道樹不定芽、中空腐朽等問題。另外,國外多認為行道樹不能長得太大,20至30年就須更新樹木,未來台灣也應推行,像白千層、黑板樹等不適宜的樹種,可透過執行道路更新計畫時替換。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盟元指出,除了白千層、黑板樹,洋紫荊、黃花風鈴木、毛風鈴木、火焰木、馬拉巴栗等外來種行道樹也都可能造成災害,小葉欖仁也有浮根的問題,可能會破壞道路。不過尷尬的是,有時政府想移走這些恐致災的外來種,會遭遇護樹團體抗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