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風機然後呢?風電退役潮來臨 巨大綠能垃圾該如何處理?
今年8月6日,環境部環評大會通過澎湖中屯風機的更新計畫,台電計畫拆除運轉逾20年的8部陸域風力發電機組,然而龐大的葉片汰換下來應該如何處理,將揭開台灣綠能發展的全新挑戰—綠能垃圾危機。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目標,綠能成為許多國家的發展重心,台灣也不例外。然而,20多年前首批設置的陸域風電也進入除役期,台電盤點,中屯風機除役後,石門、台中港、新竹、彰化工業區及麥寮等陸域風場風機,都將於2031年前陸續退役。
玻璃纖維製作 國外多採掩埋
一座風力發電機分為3大部分,塔架屬於鋼材,8支總量至少47萬公斤,電力設備也含有鋼鐵、銅鋁,都能回收再利用,具備商業價值。唯有葉片,為了保有延展性,原料為樹脂與玻璃纖維,雖然無毒無害,但一旦固化成型,卻不易回收再利用。
這些風電廢棄物兼具巨大、回收不具經濟價值的雙重特性,國際大多將廢棄葉片破碎後掩埋,但台灣土地狹小,掩埋場更長期被視為鄰避設施,台電與業界思考各種解方,但截至今日都不是成熟的商業模式。廢棄葉片,成為號稱乾淨綠電下的難以承受之重。
台電拆除風機 研發就地裂解
除了全台現有的412座陸域風機、378座離岸風機將產生龐大的葉片廢棄物,根據經濟部預估,2050年,風力發電將占總發電量的37%,遠超越光電的14.8%,位居所有發電模式之最,意味著未來風機葉片廢棄物將急遽增加。
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蔡英聖表示,台灣地狹人稠,不適合掩埋處理,因此正參考國際作法,包括以高溫焚燒製成水泥窯,或是製成裝置藝術。同時也在研發「就地裂解」,以減少搬運需求。
中屯村的風機,蔡英聖表示,明年四月拆除後將暫時存放當地,等待技術成熟再進行處理。
「葉片回收」並非首次被提起,中華民國太陽光電暨儲能品質安全協會副理事長葉文村說,早在20年前於苗栗設風機時,居民曾問過除役後如何解決垃圾問題,當時各界都認為20年後才除役,科技進步肯定能解決,結果卻非如此。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我想我們必須承認,早期製造商對於葉片的資源循環並非原始設計概念」,這也是為何淨零碳排的12項戰略中,希望建構資源永續循環。
林子倫表示,國內外在葉片源頭設計已開發出全回收模式,舊葉片回收則應強化處理機制,例如比照舊光電板增列回收基金,國外也有對業者課予基金,協助研發處理方式,國內也應參考。
業者評估延役 避開回收難題
由於葉片回收市場不成熟,台電與民間業者皆在評估讓既有風機延役,若風機結構強度、環境條件合適可申請延役5到10年,「讓子彈飛」的同時也能維持發電,觀望回收技術成熟後再除役。但延役標準如何審查、誰來審查?也將是燙手山芋。
2025年春季時,拆下來的風機葉片累積高度將達到1050公尺,接近2座101大樓的高度,未來10年將有900支廢棄葉片退役,無論是掩埋、焚燒或轉入他國二手市場,資源循環的背後都必然會產生額外的碳排與成本。
前幾年,光電板面臨汰役潮時才上演垃圾危機,如今風電也步上相同後塵。當綠能已是國家重要政策時,這些長期被忽視的隱形成本,台灣準備好要面對了嗎?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