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式植栽亂中有序? 應對極端氣候的景觀設計
氣候變遷之下,城市中種樹減碳、種植本土原生植物的倡議聲量愈來愈多,具備氣候韌性的景觀設計,成了城市規劃的重點。但放眼觀察現今都會公園或公共景觀中的造景植栽,往往需要頻繁剷除汰換來維持生機盎然的樣貌,花費了大量人力與水土資源,犧牲了生態永續的機會。
減少人力與水土資源浪費 更具永續生態思惟
英國許多城市,也曾為了市容美觀、傳統文化,每季就要更換2至3次的花草植栽。英國皇家註冊景觀建築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景觀建築系教師劉孝儀表示,在首都倫敦白金漢宮前、海德公園入口處等觀光景點,為了維持大英帝國輝煌歷史象徵,仍然保有傳統園藝景觀。
早在20世紀時,許多英國景觀與環境相關學者及設計師,就察覺都市化的人為破壞,對生態系統與人類帶來衝擊,而「自然式景觀」的設計概念,就是一個新解方。
透過減少重覆挖起草木花材的花壇植栽,種植造景符合城市建築物、街道的規律紋理,「自然式景觀」可以節省經費與人力,近年來則逐步投入科學研究,也漸漸融入了永續與生態的思維,應對極端氣候的影響。
看似「放任」生長 實為「科學」式規畫
劉孝儀說明,自然式景觀並非放任自然,需要人為縝密的科學式計算與規劃。依照植物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植物對環境的反應,投入合適的植栽組合以及環境水土規劃,相較於傳統式植栽設計,在高溫日曬、強降雨......等等猛烈多變的天候下,更具氣候韌性。
她以Sheffield市中心的「灰到綠」都市排水與自然式植栽計畫為例,考量當地環境生態規劃植栽,利用溝渠和植栽槽,以永續排水系統解決淹水困境,也達到淨化水質的作用。隨著季節更替,花草樹木有了不同樣貌,引來多種的昆蟲與鳥類,讓有灰濛濛鋼鐵之都之稱的Sheffield,多了令人驕傲的綠色之光。
突破原生種迷思 朝向生態多樣性的植栽設計
台灣近年提倡種植原生品種的植物與路樹,劉孝儀贊同這樣的作為,但一種原生物種並非適用於所有地區,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之下,植物無法自主移動、躲避,故首當其衝,需考量植物成長過程中對環境的需求。
例如,樹木生長需要水,但不同地區雨量、地底水量不同,較少水源的地區就不適合需要大量水分的樹種,否則植物在環境中會吸取更多的水量,對周遭生態產生影響。
劉孝儀回想20年前在英國的課堂上,聽到教授說不應再強調原生種,當下尤如當頭棒喝,自然式植栽設計應轉向「兼容並蓄」的多元栽植規劃,應先考量生態多樣性,先處理空間的水、植物與人的問題,不再拘泥於原生品種。
打造氣候韌性需跨域合作
劉孝儀引述相關研究,英國不列顛島南方地區現為溫帶型氣候,未來可能轉變為地中海型氣候;南歐、北美地區的植栽,則將轉為較溫暖氣候型態下的樣貌,氣候轉變都會影響植物物種的分布情形。
跳脫種植品種的迷思,多元並蓄的自然式景觀規劃,需要的是長期記錄、系統化的科學研究,想要打造更有韌性的自然景觀,就需要橫跨生物、生態、氣象、水土資源、都市設計等領域的專業集結。當植物具有生機,隨著時間遞移,就能不斷創造生態價值。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