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紅肉吃超標…董氏:雞肉蛋白質保留高達37%、且飼養更低碳
國人喜食紅肉,尤其豬肉的食用量更是大,不過,多吃雞肉、魚肉等白肉的好處不僅是健康,對長者來說更好咀嚼,同時對環境也更加友善。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雞肉的肌肉纖維比牛、羊、豬短,容易咀嚼相當適合長輩;根據研究,雞肉在所有肉類當中「蛋白質保留率高達37%」比鮭魚還高,飼養食產生的溫室氣體更遠低於牛、羊。
董氏基金會今引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18年發表「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表示飼養畜產動物時所投入飼料,當中蛋白質保留至最後食品內的蛋白質,肉雞最高有37%、鮭魚28%、肉豬21%、水產動物平均19%、肉牛13%。同時生產每公斤雞、鴨、火雞、鵝肉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牛、羊肉的四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許惠玉指出,雞肉富含人體無法合成的「支鏈胺基酸」無法由人體合成,是幫助合成、修復肌肉的關鍵營養素,無論是減重、健身族群都很適合;尤其,雞肉的肌肉纖維比牛、羊、豬短,容易咀嚼,對牙口不好的長輩來說,是相當好的飲食選擇。
「日本人每周吃3斤豬肉,台灣人吃到3公斤。」許惠玉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一周不宜吃超過500公克紅肉」,但台灣人食用量明顯超過,建議國人飲食優先選擇優質蛋白質,以豆製品、魚肉或是雞肉等白肉為主。
許惠玉提醒,雞肉相較於豬、牛、羊等紅肉,飽和脂肪含量較低,雞胸肉去皮後幾乎不含脂肪,是人體相當健康的營養來源。同時,雞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牛羊低、蛋白質保留率高,可挑選包裝含有屠宰衛生合格及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TAP台灣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的「國產雞」,不但有效減少食物里程、降低碳足跡,同時吃得營養又安心。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