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出遊」害地球承擔報復-開始永續旅行吧!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又適逢暑假旅遊旺季,原先冷淡的旅遊活動一瞬間迎來「報復性旅遊」,不僅國5創下史上最長的塞車潮,連塞36小時;許多離島熱門景點面對一下湧入的大批旅客也大嘆吃不消。原先應該使人放鬆、舒緩壓力,並提升文化與視野的旅遊活動,反成為一場慘痛的回憶。其實面對旅遊,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永續旅遊。
爆紅景點 面臨嚴重環境、生活考驗
被稱為「無煙囪產業」的觀光旅遊產業,可說是近代最「夯」的產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所發布的「2019年旅遊及觀光競爭力報告」(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全球旅遊業收入已占全球GDP的10.4%,在過去10年具有高度的成長彈性。但在近期,旅遊產業開始出現一些隱藏的風險。
坐落於阿爾卑斯山區的奧地利小村莊─哈爾施塔特(Hallstatt),在199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近年,因神似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場景而一夕爆紅,慕名而來一覽美景的遊客眾多,讓這座不到千人的湖畔小村莊,每天湧入上萬名遊客,無論是交通、噪音、生活品質等各方面,都嚴重影響居民生活,不堪其擾。在地居民紛紛提出強烈抗議,希望遊客別再來打擾。
類似事件也在台灣上演,擁有豐富生態的綠島、蘭嶼,從2012年起,旅遊人數逐年攀升,呈現倍數成長;同時也帶來棘手的─「垃圾處理」問題。根據台東縣環保局資料顯示,在6至9月旅遊旺季,綠島、蘭嶼「每日」各產生2公噸以上的垃圾,兩島掩埋場滿到關閉,難再新設垃圾場。讓政府、民間組織不得不呼籲旅客多帶環保餐具、「離島多背一公斤(垃圾)」等活動,搶救環境。
旅遊產業原該是一條沒有高汙染、又能創造大量財富的途徑。隨著產業蓬勃發展,卻出現許多在地反彈聲浪,除了自然環境樣貌的衝擊;觀光旅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否真的回到在地居民身上,也備受質疑。
旅遊業求轉型 「永續」成為新契機
「永續旅遊」的觀念開始逐漸興起,許多人開始重視旅遊產生的衝擊,包含生態、飲食、消費、人文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2017年訂定為「國際永續旅行發展年」,針對環境、社會、經濟等面向分別提出指引,做為規劃旅程時的參考依據,包含「環境:實踐友善環境行動」、「社會: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經濟:將經濟利益回饋於在地」三大主要精神。
台灣政府因應國際趨勢,除了同步啟動「2017生態旅遊年」,更展開為期四年的「Tourism 2020-台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促進旅遊產業轉型,透過結合在地資源,保留既有特色人文與生態環境,發展兼顧經濟效益、社會價值、環境護育的觀光方案,包含生態旅遊、海灣旅遊、小鎮漫遊、脊梁山脈旅遊等主題,推廣永續旅遊的概念。
好玩、深度不打折 來趟永續之旅吧!
優樂地永續一直深信「永續不該是有門檻的事」,生活中的每個消費選擇、旅遊選擇也可以很「永續」!長期深耕企業旅遊活動的樂亞旅行社,積極思考永續轉型的方向,攜手優樂地共同合作,將國際ISO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系統導入到組織內,重新思考旅遊中的每個環節如何更友善環境、深入在地文化,推動在地產業的經濟發展。
永續旅遊不只是環保旅遊,優樂地實際帶領全體員工參與樂亞旅行社規劃的「宜蘭永續之旅」親身體驗。在景點安排上,摒除傳統的熱門打卡拍照景點,選擇具有在地特色的宜蘭內城社區,乘坐傳統鐵牛車改造的鐵牛力阿卡走訪社區中具有豐富故事的大樹公、太陽埤;聽著在地導覽職人認識宜蘭的原生種竹節蟲,透過觀察竹節蟲們的數量變化,發現大自然的奧妙。
導遊也在一路上,述說著宜蘭的地理特色與人文發展,同時也鼓勵遊客多使用自己的環保杯、環保餐具,舉手之勞,減少環境的負擔。在享用豐盛美食的同時,發現桌上多是創意台菜,是主廚們利用在地食材發揮巧思設計出的餐點。
原來,永續旅遊其實就是透過細心的行前規劃,導遊的分享宣達,讓旅客們透過所見、所聞,建立負責任的旅遊態度、永續的認知;感受更深度、獨特的人文與生態環境體驗,無形中促成在地產業的建立與經濟價值。在享受旅遊的過程中,展現自身的影響力。
下次旅遊出發前,不妨檢視看看自己挑選的飲食、交通或住宿方式,以及自己在旅程當下是否了解與尊重在地特色、文化、環境呢?永續旅遊不該只是國際組織與政府的倡議,更需要旅遊業者與每個消費者的支持。為自己預約一趟永續旅遊吧!
延伸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