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蛙不哭?瀕危魚池琴蛙野放超過千隻 卻無群體鳴唱「集體靜悄悄」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楊惠琪
生多所與北市動物園已完成三次野放任務,共野放逾一千隻幼蛙。 圖/楊志平提供

極度瀕危的台灣特有種「魚池琴蛙」,在林保署、台北市動物園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移地復育下,日前已完成3階段、逾1000隻幼蛙野放工作。但野放後初步監測發現,這群幼蛙返家後卻「靜悄悄」,鳴叫聲微弱。專家研判,因圈養與野外環境差異大,族群仍需一段適應時間。

閱讀更多:蛙寶!台灣特有新蛙種「魚池琴蛙」正式命名 全球僅存不到700隻、極度瀕危

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表示,從野外救援送往動物園的卵和蝌蚪,在細心照料下,已順利成長為種蛙,並成功繁殖出下一代。由於動物園內食物豐富、沒有天敵,加上溫控得宜,讓琴蛙的成長速度遠超野外,約1歲便具備繁殖能力。

林春富說,復育團隊已分別於今年4月30日、6月4日,將總計600隻年齡介於6個月至1歲的琴蛙野放至南投縣魚池鄉原棲地,7月又野放了400隻,總計野放1050隻。

不過,林春富說,琴蛙野放重回棲地仍充滿挑戰,研究人員監測發現,琴蛙在野放初期曾短暫鳴叫,但隨後聲音愈來愈稀落,也沒有出現群體鳴唱現象。

他憂心,這可能是族群解散或野外適應不良的警訊。畢竟野外環境不如圈養安逸,琴蛙可能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覓食上,因此築巢行為也不明顯。

目前雖有零星聽到蛙鳴,也有觀察到產卵情況。不過林春富強調,此次成功的人工繁殖與野放,只是代表保育計畫完成第1階段任務。接下來第2階段,是觀察族群能否適應棲地環境。若9月繁殖季結束前還能穩定聽到蛙鳴,便代表初步適應成功,而最終的第3階段,期盼明年5月新的繁殖季來臨時,能看到這些野放琴蛙穩定繁殖下一代,那才算是真正復育有成。

閱讀更多:台灣特有「泥窩建築師」魚池琴蛙 擴大族群要靠築巢產卵紀錄影像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琴蛙 復育 野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