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你有沒有赤腳走過田?在收穫之後的田地上,當腳掌踩下去的一步一腳印,會知道這塊地的生命力是強韌還是萎靡。
「在一塊做有機、或做綠保好幾年的田裡走,跟在慣行農法的田裡走,會感覺到真的有一點點不一樣,那個土是有彈性的,不會是硬硬的沒有生命。」台南農改場鹿草分場的分場長陳榮坤,投入綠保領域多年,感受得到土地健康回復、重拾呼吸能力,綠保不只讓動物回來,連土壤也一起回來了。
土壤會呼吸,腳印會留下
綠色保育農法追求生態與生產的平衡,「田裡有腳印」是從事綠保者的期待,農田不只是生產經濟作物,更能成為許多大小生物的棲地。然而,綠保並不單純只是保護動物,生物的出現是結果,而真正讓牠們回來的關鍵是土壤。
「生物要回來,得要有吃、有住、能繁殖,覺得舒服,整個食物鏈很重要。」陳榮坤說,健康的土壤會長出多樣的植物,這些植物又能養活各種不同的昆蟲與動物,一層層地建立起複雜卻穩定的食物鏈。生態看似是一張平面的網,但其實是立體的系統,每種生物都有角色,也互相支撐對方的存在。
而在單一大規模的作物生產環境中,雖然會有喜歡該作物與環境的物種出現,但相對的,也難以建構豐富的生態食物鏈。綠保的多元性,則給了生產規模較小的小農實踐友善耕作的機會。
相對於重視「不能用什麼」、「不能有汙染的」的有機農法,綠保農法並不追求絕對的潔淨,更強調「要留下什麼」,像是留下棲地、留下雜草帶、留下野生生物能存在的空間。陳榮坤也舉例,很多小農因為鄰田汙染,無法達到嚴謹的有機驗證標準,但綠保相對彈性,也含括了生態永續的觀念。
「綠保農夫」不只是種田人,而是專業養地人
近年來越來越多小農投入綠保,陳榮坤也提醒,綠保並不是全然的自然放任,而是要做到專業的管理,才能兼顧農業的經濟生產。像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遮光、會吸收資源,若放著不修不剪、不做生態與生產的觀測,並不是綠保的展現。陳榮坤舉例,種果樹也要定期修枝、調整光照與通風,這樣才能減少病蟲害,讓土地有產出。
綠保是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做管理,農友必須觀察生產地的土壤和氣候,看見如何用更長遠的方式來經營土地。但身在台灣真正的挑戰,在於高溫多濕的氣候環境,土壤有機質本就不易累積,如果要長遠地「養地」,就要用不一樣的觀點來進行土壤管理。
「有農友跟我反應,他都有種綠肥作物,可是每年測土壤有機質都還是沒增加!」陳榮坤分享,如果種綠肥在最嫩的時候,就翻下去土裡,這是用「肥料」的角度在照料土地;但如果是將綠肥,例如田菁放到老化、木質化,這才是用「有機質」的角度在拓展土地的永續性。
若要做好綠保,不能只停留在「看得到的生物」的階段,更長遠來看,要管理看不到的土壤有機質與地力恢復,這不只需要知識與耐心,也需要農友願意投入心力,做每一塊土地的長期經營者。
綠保不是一人之力 需要一整條支持鏈
然而,務農者能不能長期投入綠保經營,生產的收益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陳榮坤不諱言「退休可以隨心做,但年輕人一定要顧飽肚子!」他觀察到有心的農友如果沒有經濟能力,其實苦撐沒多久就會放棄了。
陳榮坤回想起綠保的濫觴,2015年在官田,水雉因誤食農藥身亡,開啟了農田間的綠色保育,但當地原本用直播稻的方式,作物容易被水鳥吃光,為了讓農民在保育水鳥的同時,還是可以持續生產稻米,慈心基金會與擅長稻米研究的他合作,建議農民改用台南13號稻米品種,並改用插秧的方式,有了生長周期短、產量穩定、香氣佳的優勢,加上綠保標章提升了產品價值,讓地方農民整體收益可以變好,真正落實保育與生產。
「綠保一開始投入會辛苦一點,要學會控制雜草,但以水稻來說,雜草控制成功率高過五成至六成,剩下多要著墨的只剩病蟲害控制與行銷能力。」陳榮坤也粗略地計算了農民穩定生產、找到行銷方法之後的收益,比起一般慣行收成後繳公糧,確實是可以有不錯的收入,值得農民長期投入。
不過陳榮坤也坦言,在他的輔導經驗中,稻米很容易因為蟲咬產生黑粒小瑕疵,但在包裝、後製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很難進到最後的銷售端去做競爭。「這不是農民理念不夠,是他們根本沒錢買選米機。」於是農改場當時也協助媒合資源,讓農友共用設備、代工精選,提升品質穩定度,讓作物不但具有理念,也能被消費市場接受。
綠保的未來想像!撐起土地轉型的力量
隨著綠保標章的推廣,也有越來越多從事慣行的農民想要轉型,「任何人都不太會喜歡慣行的環境,只要看到這些生物回來,農民其實是開心的!」陳榮坤認為農民轉型,要一改過去「看到雜草就是敵人」的想法,培養綠保獨有的包容性思維,另外的關鍵就在於成果收益。
「有農會、集團幫我處理後端收穫的銷售,我就願意做啊!」陳榮坤一語道出許多慣行農民的心聲,如果每一分地的生產,都有穩定的收入,就有機會促成更多的轉型。除此之外,很多農民沒有自己的耕地,跟地主承租農地時,地主也會有傳統思維,希望農地要整齊、不長雜草,這也會成為轉型的阻力。
陳榮坤在農改場奉獻專業,目的在於幫助第一線農民生存,所以要思考綠保產品如何廣為市場接受,相較於有機產品已經有法源依據去導入國家力量推動,綠保需要打開更多的支持。
面對氣候變遷,當「碳」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焦點,也帶給了綠保新的想像──「土壤碳匯」,善用土壤固碳的功能,未來有望計算碳權,進而轉換企業資源的支持。然而,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全年多雨、一年耕作又頻繁,不易形成穩定的碳匯。
但陳榮坤也提到,種植稻米運用的「乾濕灌溉」,透過少灌水、讓水田維持濕潤但非長期積水狀態,可以讓碳水化合物在土壤中分解時,不會轉變成甲烷釋出,這就是一個很實際的溫室氣體減量貢獻,更能夠節省水資源,提升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發育、減少病害發生。
「慣行轉有機、綠保,不用化肥跟農藥,把減少的物質轉化成ESG,就足以去支持。」陳榮坤樂觀地看待綠保的未來發展。綠保的價值,不應只是單單看重碳匯能夠轉換成多少的交易籌碼,應該促成社會大眾的思維轉向與支持,讓綠保成為一條農民活得下去、土地喘得過氣,社會也一起參與的轉型之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