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撲殺 ≠ 零安樂!政策缺乏配套宛如國王的新衣 讓遊蕩犬數量不減反增
第14屆亞洲動物保護大會26日在台北開幕,其中針對遊蕩動物管理,包含台灣零安樂政策的弔詭與反省等議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零撲殺實際上也變成零安樂死,TNR甚至變成政府帶頭棄養的弔詭現象。
陳玉敏表示,1997年台灣動物保護法立法,當時要推動的重點工作包含犬籍登記、繁殖買賣業管理、家犬絕育等,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但零撲殺卻同時變成零安樂死,這就像國王的新衣,明明沒有穿衣服,但卻被誇好漂亮,有動保人士提出TNR的配套,認為狗在街上總比在收容所內好,但這也造成和其他動保人士與野保團體觀念與做法上的拉扯。
根據統計,2017年到2025年,全國收容所入所犬隻數量合計38多萬隻,絕育後回置約14萬隻,等於政府在帶頭棄養,而2010到2023年編了8.6億預算,其中63%卻用在強化零撲殺配套政策上,結果遊蕩犬數量不減反增。
針對總統賴清德於活動中肯定任職台南市長期間推動的零安樂施政,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補充,賴總統在任職台南市長期間,透過各種措施達到零撲殺甚至零安樂,但當這樣的政策在2017年於全台上路後,很多地方的管理量能卻難以跟上,結果許多縣市的收容量能爆滿。
朱增宏指出,看待遊蕩犬的問題不能只用愛狗的角度,遊蕩犬造成的人犬與野生動物的衝突也要正視,如今外界把零撲殺政策和零安樂死連結,也認為現在已經是零安樂,更認為進到所內的犬隻不能死亡,但這些犬隻在收容所內就會面臨互咬、緊迫恐懼、病死等情況,如果愛狗人士知道這些真相,對安樂死的作法也會予以支持。
印度動保專家Amitkumar Chaudhari建議,若政府資源有限,絕育重點應聚焦在母犬上,也應該用地理區域而非行政區域來追蹤犬隻族群的分布,政府也要設立每年的族群絕育預估目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