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路殺更難防?道路噪音如何成為生態浩劫的幫兇?
道路生態學的核心見解是:道路以各種方式、各種規模扭曲了大地,包含路肩上受汙染的土壤,直至道路上方煙霧籠罩的天空。道路汙染了河流、招來盜獵、改變了野生動物的基因。道路操縱著基本的生命過程:授粉、覓食、交配、死亡。
被忽視的隱形殺手:道路噪音比路殺更難防範!
然而在所有的道路生態災難中,帶來最大干擾的可能是噪音汙染,如輪胎的轉動聲、引擎的轟鳴聲、空氣煞車的喘息聲、喇叭的叭叭聲。噪音會擴散入周圍環境,如同有毒的煙霧從源頭四散,也像汙水一樣。
噪音與路殺不同的是,噪音會湧出道路之外,而且與阻止鹿群遷徙不同,它並沒有明顯的補救措施。美國80%以上的地區,與道路的距離都不到1公里。在這個距離下,汽車製造的聲響約為20分貝,卡車和機車的約為40分貝,相當於冰箱的嗡嗡聲。
交通噪音之無法避免,甚至已成為我們聽覺的參考標準。英國作家麥當納(Helen Macdonald)就說:「我10歲時,站在歐洲第二大瀑布旁邊,聽著水聲咆哮,覺得那就像下雨時的高速公路。」
道路噪音問題自古就存在,和道路帶來的大多數影響一樣。2000多年前,詩人尤維納利斯(Juvenal)就抱怨過,羅馬馬車持續發出的隆隆聲「足以喚醒死者」。
惠特曼(Walt Whitman)〈自我之歌〉中寫道:在紐約行走,是在體驗「路面的喋喋不休」,包括「馬車輪胎的聲音」和「馬蹄鐵的噹啷聲」。惠特曼對於這樣的喧囂,似乎感到欣喜而非沮喪,但那是因為他從未體驗過內燃機的噪音。
隨著20世紀汽車激增,道路噪音成為一種公共衛生危機,是「沒那麼沉默的殺手」。噪音會剝奪睡眠,使認知功能受損,引發壓力激素釋放,從而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法國一個倡議團體在2019年提出的報告中指出,噪音汙染使巴黎人的平均壽命縮短10個月,在最吵鬧的社區,居民壽命甚至減少3年以上。
有道路就有噪音!車聲破壞力驚人 野生動物被迫集體消失
對道路生態學家來說,噪音的危害則是因為它的發生地點不限於城市。噪音影響所及,包括國家公園和其他狀似受保護的地區,其中許多地區為了遊客方便而設立道路,並因此受到破壞。當一輛汽車沿著向陽公路(Going-to-the-Sun Road)緩慢行駛,穿越冰河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時,方圓近5公里內都會壟罩在車聲中。
保育生物學家布克斯頓(Rachel Buxton)告訴我:「一旦注意到噪音,就無法忽視了。你前往荒野,希望逃離塵世並且放鬆身心,但噪音會破壞這份特殊的體驗,把它摧毀殆盡。」
道路噪音不僅僅惱人,也是讓棲地消失的一種方式。它是驅逐劑,把野生動物從原本繁衍生息的環境中趕走。在冰河國家公園,遠方的機械摩擦聲會驚動山羊;在伊朗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高速公路穿過了波斯瞪羚聚集的區域,發出40分貝的聲響。
這種喧鬧直接違反國家公園的設立目的,因為國家公園的存在,主要是為了保護區內的動物。以魔鬼塔國家紀念區(Devils Tower National Monument)為例,這座位於懷俄明州的孤峰具有超現實的地景,因為出現在電影《第三類接觸》中而聞名。
魔鬼塔每年都會吸引一大群遊客前來,他們是來附近參加斯特吉斯機車集會(Sturgis Motorcycle Rally)的騎士,破壞力遠大於外星人。布克斯頓發現,咆哮的哈雷機車和山葉機車會將草原犬鼠趕回洞穴,驅逐鹿群,蝙蝠也會好幾個星期不來山峰附近覓食。如果史蒂芬史匹柏的外星人出現在斯特吉斯的市中心,男主角李察德雷福斯(Richard Dreyfuss)根本聽不到他們的五音符問候音樂。
國家公園的假象?帶來人流也帶來更多路殺、聲音汙染
事後來看,國家公園會遇到道路噪音也是可想而知。幾乎打從一開始,美國的國家公園就是「擋風玻璃後的荒野」,這是歷史學家盧特(David Louter)令人難忘的話⸺公路旅行的目的是在擋風玻璃後進行體驗。
2019年,有將近3.3億人造訪國家公園,幾乎都是開車。公園就要「被愛死了」,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和史泰納(Wallace Stegner)所宣稱的「國家公園是我們最好的主意」,同時被反覆傳誦。
更多遊客代表更多路殺、更多路肩侵蝕,更多損壞的公園土地,以及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噪音。如今國家公園署管轄範圍內近一半的區域,都遭受至少3分貝的聲音汙染。
- 本文摘自:《與路共生:道路生態學如何改變地球命運》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