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仔埔變生態綠洲!文山社大、公民攜手復育木柵萃湖 打造螢火蟲天堂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 林怡文、葉曉儒

身著涉水衣,志工們踏入冰涼的萃湖,不畏湖水阻力與污泥,有的清理腐化落葉,有的砍除過長樹枝,只為讓4、5月螢火蟲季時,湖畔再現繁星般的光芒。曾經無人整理、陰森荒廢的木柵公園,如今已成為台北市重要的螢火蟲復育基地。在文山社區大學與生態保育者陳德鴻老師的努力下,這片土地從荒蕪走向復甦。從棲地營造、湖泊底泥調整,到社區導護與環境教育,居民與志工攜手守護生態,不僅修復了萃湖的自然環境,也讓社區意識與地方認同在實踐中成長。

文山濕地生態社學員參與萃湖的螢火蟲棲地營造。 圖/林怡文攝影

萃湖位於台北市文山區木柵公園,這片湖泊與周圍的森林、溪流構成了一個小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水生與陸生動植物。此外,萃湖長期以來都是台北市區內少數能夠觀察螢火蟲的地點之一,其濕地與周圍草叢提供了螢火蟲生長的關鍵條件。然而,該地過去為公墓,也有遊民聚集,給居民陰暗的形象,加上植物無人照料修剪,鮮少有民眾願意前來走訪。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並提供螢火蟲等生物更好的棲息場域,長期關注社區環境議題的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與積極參與各類環境復育計畫的生態保育者陳德鴻攜手,透過課程帶領學員進行生態調查、棲地維護等保育行動。

由陰森荒地到生態教育場域——木柵公園的轉變

「怕人、怕鬼、怕跌倒」曾是文山居民對木柵公園的普遍印象。由於公園人煙稀少,時常有人在此吸毒、飲酒鬧事,使人「怕人」;無人整理的茂密樹林顯得陰森,讓人「怕鬼」;濕滑的地面與錯綜的步道,更令人擔心「怕跌倒」。公園長期缺乏有效管理,使得環境逐漸荒廢。文山社大校長鄭秀娟表示,雖然里長曾透過「願景工作坊」邀請地方人士交流想法,但若缺乏後續的具體行動,公園仍難以改善。因此,她決定邀請曾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並擁有豐富棲地復育經驗的陳德鴻,開設「趣遊濕地」課程,以理論與實務並進的教學方式,如課程活動之一的「萃湖棲地的改造」,介紹萃湖生態,並實際走入溼地復育,帶領居民認識在地寶貴的生態環境,並投入保育行動。

2014年,木柵公園被選為台北市3處螢火蟲復育基地之一,政府計畫透過抽乾池水、重建硬體設施,打造生態園區。然而,文山社大考量到該工程可能影響原生種生物,如蜻蜓、水黽等,於是發起「找回萃湖美力」的大型棲地營造行動,吸引超過600人次志工參與。志工們在萃湖出水口築起土堤,確保池中生物能在工程進行期間存活,同時移除吳郭魚、泰國線鱧等外來種,並製作生態緩坡,營造適合原生物種棲息的環境。此外,為了讓生態系統更具多樣性,團隊在公園內的大水池旁增設多處小型水漥,不僅能在大雨時儲存池水,也提供更多生物棲息的空間。文山社大主任秘書方玉如分享:「我們發現下過雨之後,小水池很容易會有蝌蚪!」

基於萃湖良好的生態條件,文山社大於2016年正式認養該區域,持續與學員們進行生態調查與維護,讓這片曾經荒廢的公園轉變為珍貴的環境教育場域。

木柵萃湖底泥調整——螢火蟲棲地營造2.0

2024年底,萃湖的淨水系統完工,人工機械出水量非常大,水底湧泉帶來泥沙,導致底泥堆積,再加上腐化落葉覆蓋,使環境與過往的生態有所不同。因此,文山社大發起「木柵萃湖底泥調整-螢火蟲棲地營造2.0」活動。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將深層泥巴撥向湖邊,再以木樁固定,營造適合螢火蟲等生物活動的水陸交界區。

翠湖淨水系統。 圖/林怡文攝影

陳德鴻帶領志工進行「疏伐」,即移除過於密集的植被,如穗花棋盤腳,以確保剩餘樹木能獲得充足的生長空間、陽光與養分。同時,由於水生螢火蟲的幼蟲在準備羽化時會前往水陸交界區,為減少踩踏風險,志工在作業時須穿著涉水衣於池水中行進。最後,原先移除的植物會被移植至新建的水陸交界區,以豐富濕地生態環境。

志工身著涉水衣進行棲地維護。 圖/林怡文攝影

與文山社大一同參與復育工作的學員,必須先修習陳德鴻的生態課程,確保具備相同的知識基礎,理解團隊的生態願景後,才能成為志工。而像「木柵萃湖底泥調整—螢火蟲棲地營造2.0」這類大型活動,則會開放一般民眾參與,除了補充復育濕地的人力,更希望透過這難得的體驗,提高大眾對生態環境的認識與關注。

方玉如回憶過去的經驗時笑道:「我們常遇到民眾一來就說:『你們這裡怎麼這麼亂,都是雜草!』但其實,世界上沒有叫做『雜草』的植物,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名字。」他指出,當民眾在參與復育的過程中產生好奇心,便會主動向志工請教,進而在實作與交流中累積保育知識。期待透過這樣的過程,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生態,進一步關心環境議題。

棲地維護面臨的人力與環境挑戰

萃湖的生態環境範圍廣闊,但人力資源有限,體力能否支撐繁重的工作量成為一大挑戰。陳德鴻指出,製作緩坡時,需要固定木樁以保持軟泥在後方,若未穩固,作業容易前功盡棄,因此這項工程需要極大的力量來完成。「這個地方,有一些機械啊,像怪手是沒有辦法進來的。那當然只能完全靠著人力囉!」他笑說,由於學員們平時少有從事體力勞動的經驗,連續這樣四、五次的動員,讓大家累壞了。

在都市環境中,能擁有如萃湖般完整的生態系統十分難得,這背後不僅有文山社大濕地生態社師生的努力,也需要居民同步提升對生態保育的意識。有感於人為破壞,陳德鴻分享:「有很大的一個衝擊是,我們在整理的環境裡就可以看到,下崙路有人丟垃圾,有人丟燈管,有人丟廚餘下來。」看著一群人盡心維護生態,卻仍有人肆意破壞,這樣的市民素質落差讓他深感無奈。

他進一步說明,許多人並非不愛惜環境,而是缺乏相關知識,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像是有人看到這裡有烏龜,就趕快餵食,買飼料丟進去,結果導致吳郭魚越來越多。」此外,也有人將家中不要的植物帶到公園種植,或認為放生是善行,卻忽略外來物種可能破壞當地生態平衡。這些行為無形中加重了生態管理的負擔,使棲地維護與環境教育的推廣面臨不小的挑戰。

螢火蟲點亮萃湖,以及社區共榮的未來

每年4到5月的螢火蟲季,木柵萃湖的夜晚閃爍著微光,這不僅是大自然的奇景,更是社區攜手努力的成果。文山社區大學溼地生態社的成員在此期間擔任導護志工,確保賞螢活動與生態保育並行。長期參與導護的志工高阿福分享:「導護的過程中,會發現竟然還有三代同堂的家庭。阿公、阿嬤帶著兒子媳婦,再帶著孫子,一家人吃完晚飯後,不是在家看電視滑手機,而是來這邊欣賞螢火蟲。」這樣的畫面讓他深刻感受到,平時為萃湖所付出的努力,已悄然融入社區,為居民帶來了可見的改變。

社區活動的核心,不僅止於生態保護,更關乎共融與永續。木柵公園不只是人們來打拳、畫畫、唱歌的場域,更是一個能夠平衡生態與人文需求的學習基地。鄭秀娟表示:「生態價值如果不被看到,就很容易因其他需求被犧牲。我們必定會找到一種方式,讓老樹、生態、交通安全共存,而不是提供了便利就破壞了這片自然環境。」

在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木柵萃湖的棲地重建與復育不僅是一場生態行動,更是一場公民參與的實踐。當人們開始理解並珍惜這片土地,生態保育便不再只是專家的責任,而是每個人的日常意識,讓這片都市綠洲持續閃耀生命的光芒。

萃湖浮島上自在活動的黑冠麻鷺。 圖/林怡文攝影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螢火蟲點亮萃湖 文山社大師生復育生態有成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螢火蟲 生態復育 環境教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