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金」讓西海岸土地更富有了嗎? 傾聽地方想選擇什麼樣的未來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台灣是一座海島,遍布著綿延的海岸線,隨著工商發展,西部海岸線長出了支撐時代運轉的設施,多了許多非自然的地景,而從彰濱工業區到雲林麥寮工業區之間,仍保有長達將近18公里的潮間帶,原始的泥灘地還在海陸的縫隙之中,自然地呼吸著。
過去,國光石化開發案在2010年來到彰化南邊的大城鄉,雖然最終沒有落腳彰化海岸,但也沒有因此獲得保育潮間帶的共識,重要濕地的劃設至今遲遲卡關;到了2018年,光電大舉進軍西部沿岸,彰濱崙尾東的潮間帶被編定為工業用地,彰化潮間帶開始填上了光電板,彰化沿岸同時也被相中是優良風場,至今,風機成了沿海日常地景的一部分。
彰化海岸線有隨著台灣時代不斷轉型的痕跡,時間來到了2025年,綠能、碳匯成了最迫切的發展路徑,地方的人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的選擇?
綠能攻佔沿岸 生態步步失守
「漢寶濕地是國際認定的重要野鳥棲地(IBA),但風機還是蓋下去,就是從這裡開始成為破口!」2019年漢寶濕地與沿岸魚塭開始設置了陸域風機,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氣憤地說,連這麼重要的鳥類棲地都可以蓋風機,當時甚至連環評都不用,代表政府單位一點都不重視濕地生態。
根據彰化鳥會的觀察報告,從2019年開始,濕地鳥類數量與種類也逐年下跌。風機影響的不僅是空中的鳥類,連潮間帶上的生態也面臨威脅,施月英說到,最近他們在跟離岸風機業者協調纜線上岸廊道,擔憂海纜線經過潮間帶,若用噴埋方式埋設,會嚴重干擾高濁度的海域和泥質灘地,將造成地方養殖生產大量損失。
面對濕地生態轉變的同時,彰化沿岸也持續失守,陸域風機往內陸擴散,根據能源署統計,全台設置陸域風機,最集中的區域就是在彰化。
「不能因為內陸風機比較便宜,就幫業者往內陸找,影響到偏鄉地區,這一點都不公平!」施月英認為政府開發綠能的思維,不能把業者的需求和成本放在首位,而不跟民眾溝通究竟台灣現在缺乏多少綠能?否則者只是陷入「為開發而開發的騙局」。
風機營運的這些年來,彰化環境保護聯盟收到不少養殖漁戶的陳情案件,有在地50年養殖經驗的漁戶,反映文蛤欠收、死亡率提升,這些風聲都讓地方的漁戶對綠能多了警覺。現今陸域風電發展其實也陷入了瓶頸,除了風場漸漸飽和以外,據統計有過半核准籌設的風場,超過兩年都未取得施工許可,常常是陷入地方利害關係人的溝通難題。
地方綠能百態 缺乏溝通量能成問題
一波又一波地方反彈的聲浪,很常是因為缺乏公部門、業者、民間三方的溝通機制,「綠能開發其實都是傾向開發商想去哪裡做,而不是跟地方漁民溝通說影響是什麼、利益如何分配。」在彰化王公經營哈哈漁場的養殖漁戶陳明瞭,看見從光電進入魚塭時,就存在這樣的現象。對於還有生產動力的漁民來說,非想倚靠綠能租金、回饋作為收益,若不能說服他們影響是否可控、產業是否具有前景,自然就會陷入開發僵局。
施月英說,很多綠能開發都不是由政府主導溝通,而是讓業者自行去找地方居民,在環評會的現場,他們常常看到地方居民錯愕的反應,「不知道他們要來蓋風機欸!」、「不是反映過不願意嗎,怎麼還來?」很多開發案都在這樣混亂的狀態中走過。
「還有那種蓋下去之後,有問題找不到業者的人!」施月英說也有電廠蓋了5、6年,有居民反映一直有低頻噪音、光害折射下溫度明顯升高,但卻找不到當時開發的業者來改善,可見不論是開發還是維護,在地方都欠缺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
然而,欠缺溝通機制,也受限於地方還未有足夠量能,趕上中央發展綠能的步伐。施月英感嘆,十年前濕地法、海岸管理法通過,現在中央還要發展淨零,但地方沒有擴增專業的編制和規劃,地方公務機關的人力配置甚至沒有變太多,也沒有各單位的橫向串聯,「能源是綠能處負責、環保單位就不想動。」她認為,開發的影響面向其實很多元,不應該只是各自負責,所以現況下大家很難把期待的業務做好,最後壓垮的就是生態環境。
別忽視土地長出自己的力量
除了發展綠能,沿岸的未來經濟還有什麼出路?這題常常出現在地方發展的論辯中。像在大城鄉,潮間帶漁業利用率相對低、人口流失也嚴重,不少人會質疑保留潮間帶沒有價值。施月英說如果在大城潮間帶蓋光電板,豪大雨會帶來濁水溪強勁泥沙,沖毀堤防、危害風險高,不如在濁水溪口的風險高地區,好好保留成濕地生態核心的區域。
「大城的土地在規劃上屬於低地力,所以就適合拿來開發?」施月英拋出了疑問,認為低地力的評估標準有待商確,因為大城確實盛產地瓜,地方的人還是在從事生產,他們甚至看到大城有一些觀光潛力點,不論是泥巴的育樂活動、自然藤壺的療癒遊程,這些都可以帶給地方更多元發展的想像。
而在大城北方的芳苑,也早已倚賴潮間帶、海牛文化,發展出獨特的觀光經濟,甚至漸漸凝聚出地方的認同感,施月英這幾年也看到不少人返鄉經營在地事業。
陳明瞭其實也是返鄉人口之一,除了經營養殖事業,也在地方開啟了食農教育、生態遊程體驗,進行多角化的經營。他感嘆過去風機很早進入地方時,大家因為養殖產業有利潤、可以支持生計,所以有能力起身拒絕,但近幾年文蛤產量極度不穩定,很難確保收入來源,綠能是一個大家當下會傾向的選擇。
「地方要學習與綠能共存。」陳明瞭面對發展趨勢,保持相對開放的態度,但他期盼綠能要能夠回饋地方產業,而不是一直用「補償金」的方式在應對地方的人,因為這並無法帶給地方興盛的希望。
陳明瞭多年從事文蛤養殖,更期待政府能重視地方養殖的價值,「文蛤和蚵是一個低碳排的養殖產業。」不論是飼料、水源,都是相當友善與永續的水產品。陳明瞭認為,如果綠能未來也能夠加值地方的水產品,就可以有更好的市場優勢,在低碳營運的引領之下,水產品文蛤和蚵在未來具有莫大潛力。
碳的未來? 零損失與保育是基礎
沿著芳苑濕地熱門的海空步道走去,眼前淨是滿滿的紅樹林。在台灣自然碳匯的發展路徑下,作為藍碳的紅樹林就是其一的潛力點,如此是否就多了保留潮間帶的解法?
但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陳政憲認為「若極力發展紅樹林碳匯,反而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效方式。」因為紅樹林過度增生,會危害其他濕地物種的生存,將會改變地方的生物多樣性。而濕地的碳匯作用也需要更多調查,不僅只紅樹林的固碳力,包含底棲生態系統的碳吸存能力、底泥碳儲存功能,都是更多元去發展碳匯的方向。
此外,紅樹林也不適合在彰化的潮間帶生長,因為紅樹林的枝葉在高濁度的海流中會更快沉澱,造成淤積加速。施月英指著入口的彈塗魚藝術裝置,她開心地說利用移除的樹頭,可以做成藝術品或是建築構造的一部分,他們也正在思考生長錯地方的紅樹林,能夠如何做管理與運用,不造成地方的危害。
濕地保護聯盟秘書長鄭仲傑也說「還沒辦法直接跟地方講碳匯的好處,還是要先理解復育棲地,有助於增加生產資源。」這才是能夠直接與地方對話的共通語言。雖然企業未來會看中碳匯市場,但鄭仲傑盼望企業還是要先投入各種基礎的保育、監測工作,而不是只關心能換多少碳權、轉換成多少的利潤,否則並無助於地方生態的發展。
「西海岸水泥化八成了!我們不能再失去任何一段海岸。」陳政憲感嘆地說,不論是工廠、綠能還是紅樹林,最大的問題是在於選擇點。如果每個時代中的人,都還是選擇走一條方便、低成本的路,後面將會因為破壞,而走上承擔更大成本的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