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野生動物獸醫生的告白:給牠「一碗乾糧」才不是救浪浪
野生動物面臨的困境有很多,像是棲地被破壞或破碎化、遊蕩動物的競爭或攻擊、毒殺、陷阱、路殺、窗殺(撞上窗戶導致傷亡,是鳥類的隱形殺手)等。其中,最容易引發網路論戰的便是「餵養」與「私養」。
牠們吃飽了,然後呢?健康活著還需要注射疫苗、驅蟲...
我曾經認為在路上擺一碗乾糧給遊蕩犬、貓吃,對牠們是好的。也曾經認為放養的方式對牠們來說才是最快樂的,畢竟有廣大空間可以奔跑,自由選擇想待的地方,想吃飯時再回來吃,真是再好也不過。
但隨著投入動物保育日久,漸漸發現這不過是人類將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動物身上罷了。其實正是有「侷限」,才讓動物活得健康、走得長遠且一切平衡。在野外自由生活的野生動物也是依循牠們的天性、本能,一季又一季地重複著生命週期。
每種動物都有其在世界上的棲位。例如狗和貓從一開始以工作為目的的培育,到現今以陪伴為目的,定位就是伴隨在人類身邊,和人之間的情感才會這麼強烈。這樣的伴隨不是街頭上可見的身影,而是真正地進入家庭或是工作場合。
看見有人餵養街頭的貓、狗,我們習以為常。但別忘了犬、貓需要定期注射疫苗、驅除寄生蟲,牠們也要洗澡、修整毛髮、每天刷牙……才能夠健康地活著。
有人注意過嗎?街上的遊蕩犬、貓每過幾年就有幾隻不見,有時會屍橫路邊。當牠們生下幼崽,可能有幾隻被人抱回家養,剩下的則繼續流落街頭。沒有人認為這樣對狗、貓來說不好嗎?
遊蕩犬貓受傷、意外頻傳 人人說「可愛」卻沒人給牠一個家
在私人動物園工作時,我撿到了幾隻遊蕩貓,當時便在園區裡飼養,任牠們自由來去。但是後來陸續發生悲劇:一隻突然失蹤,被發現時已氣絕多日,死因不明;另一隻因車禍而當場死亡。
我原以為養在園區內,這些貓既享有自由,又能受到妥善的照顧。不過,就像放養或餵養一樣,沒有妥善限制在家中的寵物,的確有比較高的機率會遇到危險、意外或傳染病等風險。
這樣的切身經驗,更堅定我對於餵養與放養的不贊成。我在乎的是這些動物有沒有辦法好好地生活。
我有位鄰居會定時、定點餵食街貓。有天巷子來了一隻大肚母黑貓,等牠生完後,鄰居帶黑貓媽媽去結紮、剪耳,再放回巷子裡,並且開始在自家門口固定擺放乾糧和水。
大家都是老鄰居,對於住家附近來了一隻貓,只覺得怪可愛的。但貓有狩獵天性,會撲咬路上的麻雀,我就曾從牠口中救下一隻剛學飛的小麻雀。牠也常對著我的機車尿尿。
我一直思索如何開口請鄰居別再放食物在門口,沒有食物了,貓自然會離去;或者建議鄰居乾脆養牠吧,既然牠這麼可愛。但又擔心說了可能會壞了感情,遲遲沒有開口。
後來黑貓突然沒再出現,幾天後,被發現死在工地裡。
我為牠感到傷心,整條巷子的人都很喜歡牠,但沒有人要給牠一個家。如果當初我向鄰居反應,牠會不會早已有個家了?
街頭餵養「一碗乾糧」引動物群聚 犬獸衝突、路殺該由人類承擔?
橫死可說是臺灣遊蕩犬、貓的日常,大家見怪不怪,認為在街頭討生活,死亡率自然不低。但認真思考會發現有個矛盾:犬、貓本來就不應該待在街頭啊!
人們出於愛心而餵食,雖然說食物是最基本的,有吃就能活,但相對地食物也引來其他地區的犬、貓,造成同一個區域有數量眾多的狗群或貓群,可能導致身上的寄生蟲互相傳播。只要其中有一隻是傳染性疾病帶原者,那麼疾病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
動物群聚,也可能出現對於地盤、食物或交配權的爭奪,發生攻擊行為,導致傷兵。另外還有犬、貓在街頭遭人毒殺的例子。如果是在馬路旁的區域,更有可能發生路殺悲劇。
除了影響到犬及貓的動物福利,動物聚集可能帶來跳蚤、壁蝨、糞尿,食物會引來老鼠,有時也會引起鄰居不滿,間接造成鄰居之間的嫌隙或爭執。
動物突然在馬路上行動,也可能會造成車禍。根據交通部統計動物招致車禍的身亡人數,2023年有紀錄的就有11人。
街頭犬、貓的不幸最終是由環境承擔,透過野生動物的悲劇來反映,若看過捲成球的穿山甲遭啃咬、被撕咬得有如破布的山羌被送進救傷單位,你就會明白。除了穿山甲和山羌,有更多是沒能撐過來的白鼻心、鼬獾與各種鳥類。
動物們誰也沒有錯,人類該承擔起這一切。
- 本文摘自:《傷獸之島:我當野生動物獸醫師的日子》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