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變養草?溼地殺手「互花米草」入侵金門 政府花4千萬卻愈清愈多
有「濕地殺手」之稱的互花米草入侵金門海岸,已對潮間帶生態造成重大的威脅,據了解,金門縣政府與金門國家公園近年移除工作已花掉4000多萬元,但因為方法不對,結果愈清愈糟糕,常常是一刨除完,沒多久「春風吹又生」,長期關注此議題的退休老師洪清漳建議,應該先訂出移除的先後順序區域,並結合社區「全面監控、立即根除」,才能將外來強勢植物完全根絕。
「我們常常假日的時候號召志工去移除互花米草,但它很難清除,常常清完後大家都一身泥濘也滿身汗....」洪清璋說,他跟一群關心金門潮間帶的朋友,眼看政府對一些小範圍的互花米草都沒有動作,深怕會再蔓延,所以他們在假日常到海邊當「清道夫」,也成功移除不少小範圍的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俗稱「大米草」,因為耐鹽、固岸定沙特性,中國在1979年自美國東海岸引進栽植,目的在保灘護岸、改良土壤、綠化海灘及改善海灘生態環境等。沒想到互花米草在海濱環境有超乎預期的強大適應能力,據研究指出,互花米草一旦定著覆根,每年約以10%速度驚人成長,自引入福建沿海試種後,先後擴張到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和山東等地,並藉由潮水及人類活動,悄悄入侵金門,已逐漸影響金門地區河口與沿海濕地生態。
洪清璋透露,互花米草通常長在蚵田或鱟的棲地,目前金門的北海岸跟西海岸都有,主要是金沙鎮的中蘭到馬山一帶最多,西半島則是浯江溪到建功嶼最嚴重;他說,清除互花米草很辛苦,因為它長在泥濘,為了拔掉它的根,徹底根除,常常搞得滿身爛泥。
金門縣政府自2008年至2023年,共花1800餘萬元去除互花米草,主要採用方式大面積利用機械移除、小面積及新興區採人力移除,先前作法除了移除外,包含監工部分,確認移除品質及成效。另海事工程對於廠商而言成本消耗較大且施作較困難,所以近年也出現多次流標現象。
人力移除互花米草時,必須連根拔除,若只割取地上部,保留根部的情形時,在下一季容易重新長出新植株的現象,若於結穗期移除,有協助散播種子的疑慮,故人力移除方面,對於大範圍面積及移除時間須納入考量。機械移除時,重機具受潮汐及底泥鞏固程度影響,另須顧慮生態回復週期、人員安全等等,也有相對的限制及考量。
縣府針持續辦理互花米草計畫,並爭取中央預算補助,但互花米草是由潮汐夾帶種子入侵,若源頭無法根除,互花米草難以根除,目前縣府主要目標為抑制擴張,並著重於新興區的移除、歷年移除區之維護及生物生態重要區清除。
洪清璋指出,除了縣府外,國家公園同樣也花費數千萬清理,總計二單位為了移除,共花了四千多萬;但洪清漳說,政府的方法是錯誤,其實小範圍就要馬上清理,只要一發現立馬拔掉,就不會蔓延,但政府通常都等累積到一定量,大概一至二年才發包一次,根本就已經來不及。
此外,標案通常以重型機械挖除,但機器去挖,只會讓灘地的擾動,蔓延更快,無法清除生長在泥地裡的根,所以每次清完的前一、二個月看起來,海岸看起來好像很乾淨,但沒多久,反而長更多,像夏墅本來只有一、二小叢,現在卻變成整片,擴展速度非常的快。
據了解,目前中蘭等地是最嚴重,這裡曾是金門的潮間帶,但近年來因灘地陸化,不少潮間帶生物棲地物種已經陸續消失;且很多廠商標到都不會馬上清,通常等履約期限快到,政府要驗收時才匆忙開挖,也沒保固,所以很多只清表面,根本沒將根清除乾淨,有消息人士就建議,政府的標案應該要「保固一年」,這段時間如果有長出來,廠商就要定時去清,如果能維持一年,就能成功移除。
洪清璋認為,政府應該先控制住目前的範圍,做好海岸線互花米草調查,訂出移除的優先順序;他也建議,縣府應該跟社區結合,請社區協助移除,有專人專管,效果應該會很好。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