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農舍怪獸入侵!宋若甄集資超過1500萬 號召「一坪地主」留土不留房

倡議編輯室 劉潔謙
慢島生活執行長、一坪地主募資計畫發起人宋若甄號召民眾集資買地,盼落實農地農用。 ...

編按:宜蘭是全國農舍建照發放最多的縣市,在賣房網站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數百筆「豪華農舍」、「山景電梯農舍」、「歐式田園農舍」等待售物件。台灣的農地不只長作物,還會長農舍,農地農用遲遲無法落實,導致可用耕地日益縮減,不僅衝擊生態,也影響小農生計。

面對農地變賣問題,像慢島生活執行長宋若甄這樣的小農,又該如何留住耕地發展友善農業?《倡議家》從2024年10月起展開以「土」為主題的系列報導,探究台灣土地面臨的危機與挑戰,同時尋找永續新解方。

在台灣,要留下一塊會呼吸的地,讓農地維持農用、不長出高級農舍有多難?

離開步調又急又快的台北,慢島生活執行長宋若甄回到家鄉宜蘭過上農村生活,有天卻發現自己耕作的水稻田,即將被地主轉售,而售價約莫是她耕種150年的總營收。

氣憤之餘,宋若甄仍想方設法留下耕地,於是在2023年9月上網發起「一坪地主」的募資計畫,以每坪土地2萬元的價格,召集社會大眾集資買地、共同持分,並將20年的農育權設定給她,繼續耕種作業,維持農地永續利用,而參與集資的民眾將獲得土地權狀與一瓶甘酒作為回饋。

募資計畫前後只花費5個月時間,最終成功號召534位地主買下791坪地,成果遠遠超乎宋若甄的預期,相當於社會大眾出資超過1500萬元讓宋若甄種田,她說自己從沒想過會有那麼多人跟著她一起幹傻事。

或許這計畫乍聽過於浪漫又毫無利益可言,卻是民間對鄉村地景劇變與生態劣化所發起的一場社會運動。

農地變現收益翻倍?全台三分之一農舍建照在宜蘭

地主收回農地變賣、蓋樓房,在宜蘭當地早已不是新鮮事,不動產市場行情推升了農地價格,土地與房屋交易比農地收租的投資報酬率更高,因此即便當地不乏閒置數年賣不出去的房子,「農舍」依然一棟接一棟出現。

根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統計,宜蘭的農舍建照核發件數,曾在2011年達1548件的高峰,直到2015年《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法後才大幅減少,但3年後又開始緩步爬升,2023年共核發了201件,相比全國當年度核發565件,等於全台有近三分之一農舍建照核發在宜蘭。

中央也規定,農舍用地面積不得超過該農業用地面積10%,加上曬穀場等農業設施用地後不得超過40%,且要臨路臨側興建,等於有40%的土地可能被鋪上水泥。

全台22縣市每年核發數百件農舍建照,其中宜蘭就佔了約三分之一。表為宜蘭與全台近5...

產權複雜化保農地 但20年後將面臨新挑戰

土地一旦水泥化,就難有機會恢復原貌。宋若甄感慨「我認為所有的宜蘭人都曾經在​​心裡問過一個問題,就是農舍真的沒有蓋太多嗎?」而她的耕地也險些成為眾多農舍之一,索性募資行動相當成功,暫時守下一方水土,計畫運行半年以來已收成第一期稻作。

「一坪地主」計畫不只是將產權與使用權分離20年,還加上791坪地由534人共同持有,產權複雜,使土地持有人短期內無法任意出售土地,地主們必須等到20年農育權期滿後,再重新商討土地的使用規劃。

宋若甄不諱言,現階段的計畫講求互信,且20年後破局的機會很大,屆時可能有地主想把地收回,而依《土地法》規定,只要共有人過半數同意即可實現,最不理想的情況則是所有人上法院進行變價分割。

也因此該計畫有一筆費用,是用於每年更新年度報告與地主們的聯繫方式,她笑稱,「就算破局也要找到地主吧!」

宋若甄坦言,一坪地主計畫在20年後可能有破局風險。 圖/宋若甄提供

法規不利友善耕作小農持有耕地 一坪地主如何尋求出路?

顯然「一坪地主」計畫有可預見的風險,宋若甄事前也曾想過以環境信託解決問題,由委託人與受託人簽訂契約,將土地從原地主手上移轉給環境保育組織等法人單位,進行專業經營管理,比起交付給自然人有死亡、破產等問題,交給法人進行信託的風險較低,可以更長久永續經營。

但礙於《農業發展條例》規定,僅自然人、農業財團法人與農企業可持有耕地,且後兩者「法人」還得符合「農業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類目標準」,逐案逐年提出申請。

所謂技術、資本密集,意味著農業生產技術或設備總投資金額達每公頃5百萬元以上,或總投資金額1億5千萬元以上;而成立農財法人則必須符合捐助財產總額最低額度達現金2千萬元。

無論成立哪種法人,對宋若甄這樣的一般農民而言,門檻都太高。

溫室栽培或智慧農業確實可以做到每公頃投入5百萬資本額,但更耗費時間人力的友善稻作難以達成,讓她不禁質疑,難道友善耕作不是農業發展的眾多方式之一嗎?無奈中央對農業發展只有一種想像。

最後,「一坪地主」計畫只能以自然人名義購地,「我們這些人買地不是為了要長出更厲害更好吃的農作物,而是要讓土地能持續提供既有的生態服務」宋若甄無奈地說。

宋若甄提到,於大局而言,計畫在現階段似乎未能撼動法規或社會風氣,但關切土地與鄉村發展的熱忱已觸動了一群人,像是有計畫資助人僅聽了線上說明會,就大手筆匯款40萬元、購入20坪地,甚至有馬來西亞當地經營數十年的有機農場前來交流取經。

「我覺得大家會關注這個計畫,是因為我們提供了農地農用的另一種可能。」宋若甄相信,雖然一坪地主的前進速度緩慢,但未來也將繼續嘗試朝成立法人機構或信託的方向努力,建立更穩健、永續的運作模式。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農舍 宜蘭 農地 永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