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野外找未來!氣候變遷加劇 從採集文化找尋抗旱耐淹的植物基因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游昌樺
三芝路旁隨處可見月桃、姑婆芋、觀音座蓮等可食與不可食的植物錯落其中,三玉號野草茶...

台東縣部落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件,已造成12人送醫,3人死亡,衛福部緊急檢驗小米粽的五種食材,材料包括血桐葉、蝸牛、竹筍、豬肉和小米粉,其中,小米的有機磷農藥托福松濃度最高,案件進度陷入膠著,外界也好奇,這些採集而來的食材,是處於農藥噴灑過多的環境導致?還是人為加工?原因尚待追查。

但其實,採集本來就是人類重要的食物取得方式之一,回推過往,各民族都有採集的歷史,只是在高度都市化的現在,人類往往忘記該怎麼與環境、植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去野外找未來」影音專題描述三玉號野草茶煮茶人蘇立中跟EMBERS主廚郭庭瑋兩人,如何透過採集,認識、熟悉環境生態,然後把草吃下去,體會風味的過程,去認識台灣常民植物的文化之外,更能在氣候變遷加劇的現在,去野外找出抗旱、抗病、抗淹水的植物基因,也可能進而育種,培育下一代的未來植物。

先不談吃,光是怎麼取得材料,辨識過程對於許多城市植物盲來說,往往是個難解的習題,甚至習慣食物只在超市跟超商裡面,但其實像是月桃、構樹、茄苳等植物,都常出現在街道一角,或是郊山邊坡。蘇立中帶著記者走入一條新北市三芝區的小型產業道路,路旁隨處可見月桃、姑婆芋、觀音座蓮等可食與不可食的植物錯落其中,蘇立中表示,月桃常作為粽葉包覆食物,全株富含香氣,可增香、提鮮、去腥,甚至可做為創意茶飲,例如月桃香料奶茶。但蘇立中也說,台灣一共有18種月桃種類,各民族使用月桃的方式也略有出入,蘭嶼達悟族使用月桃包裹食物,用來祭祀祖先與亡靈,若是擅自呈現到族人餐桌,等於觸犯禁忌。

郭庭瑋也提到,俗稱「鹿仔樹」的構樹,路旁水泥地縫隙、鄉間荒野都經常可見,葉子富含蛋白質,經過萎凋與烘製,可以搭配穀物沖泡成茶。郭庭瑋說,他喜歡構樹溫厚、天然的香氣基底,但除此之外,他解釋,台灣有一個學說叫「出台灣說」,南島語族不斷遷徙,一路上帶著維生所需生物,其中構樹就是主要的製作樹皮布原料,郭庭瑋表示,他更在意的是,透過辨識、嗅聞與吃下肚,終於從食物找到身分認同的基礎。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氣候變遷 植物 食物中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