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珊瑚 島嶼的生物多樣性在海底綻放

倡議編輯室 黎育如

「看到一個枝狀珊瑚,從一開始沒有魚,到很多雀鯛躲在縫隙裡面看你,感受到自己實際做了一個家給它們。」看到珊瑚的生態漸漸好轉,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秘書長陳映伶,欣喜地描述自己看見生命的感動。

陳映伶從前水開始愛上海洋,決心投入海洋保育相關的工作。 圖/江建泰攝影

珊瑚礁如同海中的「熱帶雨林」,孕育了豐富的生命,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生活在珊瑚礁生態系,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聯合報系73周年的永續行動,以「多元物種的起點」為初衷,與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共同協力,在新北和美港帶領企業夥伴復育珊瑚,期待修復自然生態,實現生物多樣性的未來。

從一口九孔池開始的復育行動

 

「海濱工程、水上交通、海洋垃圾、陸地水源汙染。」陳映伶列舉了讓珊瑚漸漸消失的人類行為,有些人是為了親近海洋,去海邊玩時卻無心踩踏傷到珊瑚。

為了重現過去珊瑚的美麗生態,陳映伶從一個熱愛潛水的人,變成人稱的「 珊瑚媽媽」,帶著大家「種珊瑚」,協會先從東北角海岸開始進行復育,但東北角因為開發較多,相比其他有珊瑚的海域,珊瑚的生長有較多限制。

一開始,他們發現九孔池是一個適宜保育的環境,與地方的業者合作,在池子裡搭建出珊瑚成長的地方,以在地的軸孔珊瑚、雀屏珊瑚做為復育品種,透過分支的方式,將分支珊瑚黏在特製基座上,在九孔池帶著大家把珊瑚種進海裡。

從廢棄的九孔池裡面,發現珊瑚與魚群的狀況良好,開始在九孔池裡復育珊瑚的工作。 圖...

隨著復育工作越來越穩定,協會把復育環境拓展到港灣的海域,包含花蓮和平港、新北和美港。花蓮和平港屬於人造港,近10年來發現港內有珊瑚苗飄來著床,協會在和平港內與台泥企業合作,「我們3年內復育了上千株珊瑚,經營成一個珊瑚農場。」陳映伶說,港灣內的生態也越來越豐富。

在東北角的和美漁港,則是低度利用的港灣,協會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活化使用港口。他們不但在港內復育珊瑚,也進行海洋教育推廣、海洋遊憩安全體驗,讓民眾更親近海洋、了解海洋。

在東北角海岸復育的經驗,也讓陳映伶跟地方的居民、店家有更多互動,不只是外來者,在地人也能一起認同幫助海洋恢復生態,變成一件眾人可以一起投入的好事。

氣候變遷嚴峻 在失敗中持續學習

然而,珊瑚的生長也須倚靠氣候狀況,陳映伶擔憂地說「今年6、7月,海水的溫度已經連續數周來到30度以上,全台灣珊瑚白化的情況很嚴重。」珊瑚適合生長的水溫介於22-28度之間,就連協會復育的軸孔珊瑚、雀屏珊瑚,也都受到了海水升溫的波及大量呈現白化。

「我們一直都在嘗試失敗,不是嘗試成功。」從失敗中學習,是陳映伶復育珊瑚的重要心法,她想起過去,最大的挫折就是颱風的大浪,破壞了九孔池內的珊瑚,但想不到重新調整穩固了之後,現在遭遇最大的挑戰變成是海水溫度。

海水升溫,珊瑚面臨白化的危機。 圖/江建泰攝影

雖然氣候因素是最不穩定的影響因子,但他們依舊懷抱著希望,尋找解方,像是讓珊瑚附近的海域不要受到陽光直射,或是未來能夠發展復育抗熱的珊瑚。

號召更多人參與海洋永續行動

面對氣候的挑戰,號召更多人一起行動,顯得更為重要。陳映伶相當期待與聯合報系、各路企業夥伴們一起復育珊瑚。「跨域與教育」是她認為推廣復育珊瑚的重要性,不分年齡層、產業別、行動規模,多一點的人來認識珊瑚,海洋的未來就更有希望。

「與媒體合作,更有擴散效益。」陳映伶認為,很多企業其實想替地球做些什麼,但卻沒有路徑,透過多方夥伴合作的方式,正可以放大行動的效益。

陳映伶希望不只大企業,有更多的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投入永續行動。 圖/江建泰攝影

陳映伶苦笑說「種珊瑚就像是把錢丟進海裡的工作!」雖然全球氣候變遷的未來相當嚴峻,但看見社會各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更多人了解到海洋保育的意義。未來他們也即將在東北角落成海洋教育中心,深化海洋行動,繼續替海洋生物們打造一個個安穩的家。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復育 珊瑚 海洋 氣候變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