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山平原棲地破碎、物種庇護不足 林華慶:保育應跳脫圈地保護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李柏澔
林華慶表示,相較於國有林區,淺山與平原物種並未獲得足夠的庇護,然而淺山平原兼顧自...

2022年12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呼應國際間對生物多樣性重視的趨勢,提供全球未來10年的生物多樣性策略藍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7月16日表示,國有林事業處的生態復育成果各界有目共睹,但淺山與平原物種卻未獲得足夠庇護,也呼籲保育策略宜跳脫圈地保護的思維。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7月16日共同舉辦「2024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根據統計,全球至少50%的GDP高度依賴自然資源,75%的糧食作物依賴動物授粉,而「生物多樣性公約」3大目標包含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以及公平合理分享。

林華慶表示,2022年通過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包含23項目標,這些目標同時也是我國下個10年的復育基礎,上個月歐盟環境部長會議於6月17日通過「自然復原法」,會員國必須於2030年前復育至少30%狀況不佳棲地,共同達成歐盟整體復原至少20%棲息地的目標,然而該法案造成很大的反彈,農民擔心要退耕還林或還水,也有國家揚言要翻案。

林華慶指出,我國保育推動走在國際前端,國有林事業區面積高達153.8萬公頃,占陸域面積約42.5%,國有林事業區依其分區與土地利用限制,形同野生動物重要棲地環境,而自然保護區域合計98處,陸域面積69.4萬公頃,占19.18%,大多位於國有林事業處,形成中央山脈保育軸。

林華慶坦言,淺山與平原物種並未獲得足夠的庇護,55%保育類野生動物和64%台灣植物紅皮書物種分布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平原地區,在棲地破碎化日益嚴重下,國有林區成為孤島,淺山平原重要棲地無法連結與維持生態功能,因為大部分人類居住、活動、工商業等也都在這些區域。

林華慶表示,國有林保護區外,淺山平原兼顧自然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是國土保育的關鍵,淺山平原土地權屬與權益關係複雜,需跨部門公私合作,才能兼顧永續發展與國土保育,只是私有農地、林地、魚塭等難以畫為保護區,保育策略宜跳脫圈地保護的思維。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保育 永續發展 自然保育 生物多樣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