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接獲夜市、101救援通報…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為蝙蝠蓋一個家!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 唐榕、許逸萱

因為人們濫墾樹木和興建現代化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的關係,導致蝙蝠的棲息地被破壞,數量大幅下降。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徐昭龍與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的蝠友們一起進行了「高頭蝠計劃」以及「蝙蝠屋計劃」,「高頭蝠計劃」是為了改善高頭蝠來到嘉義縣東石鄉四股社區棲息並生產,但樹木不夠的情況。「蝙蝠屋計劃」則是希望可以在城市中給蝙蝠一個家,並改善民眾對蝙蝠的誤解而實施。希望可以透過這兩個計畫,恢復蝙蝠原本該有的棲息地,並解開民眾對蝙蝠的誤解。

徐昭龍在展示蝙蝠屋模型。 圖/唐榕攝影

徐昭龍,台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目前在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擔任研究員。他會接觸到蝙蝠的原因是,童年時期跟著家人到台中的鄉下去,由於附近都是稻田的關係,昆蟲數量眾多,吸引了許多以昆蟲為食的蝙蝠。小時候的好奇心驅使他去抓捕小動物玩耍,但住在家裡的蝙蝠是唯一被禁止的特例,因為長輩跟他說這是「福氣」不能抓,讓徐昭龍開始對蝙蝠產生了好奇心。

徐昭龍發現在國高中的求學過程中,對於蝙蝠的暸解少之又少,直到進入大學後,終於接觸到蝙蝠,一開始是在野外用霧網補捉蝙蝠,霧網跟鳥網很像,不一樣的地方是霧網的材質是棉質的,鳥網則是尼龍,霧網的棉質是用來干擾蝙蝠的超音波,使蝙蝠可以不小心上網,抓到後仔細觀察,覺得蝙蝠這個生物十分迷人,被抓捕後不像鳥類那樣掙扎,而是不吵不鬧的待著,這種特質吸引了徐昭龍,使他開始投入蝙蝠的保育工作。

打破迷思 徐昭龍讓大家認識蝙蝠

因為徐昭龍對蝙蝠的好奇和喜愛,於是在大學時期,和同學們一起觀察蝙蝠,並在當時的網路論壇「BBS」上成立個版,把觀察到的蝙蝠資訊放上去供每個有興趣的人瀏覽。隨著個版越來越受關注,各種與蝙蝠相關的問題也開始湧現,例如:撿到蝙蝠應該要先做什麼、該怎麼餵奶、該怎麼幫助牠,但徐昭龍與同學們對蝙蝠並沒有足夠的了解,因此,他們開始與國外研究動物的學者合作,一起研究蝙蝠的習性、醫療方法以及救援措施。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徐昭龍和同學們開始將研究成果分享到網路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也吸引了自己的好友接觸蝙蝠,提升對蝙蝠的好感後,一起投身於保育蝙蝠的行列。

徐昭龍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蝠有們在2010年成立了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成立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在面對動物的保育以及救援時,應該是發生在野外或者較偏僻的地區,但台北市其實是一個很容易發現蝙蝠的地方,饒河和通化夜市都有接獲過撿到蝙蝠的通報,甚至還有民眾在台北101的35樓撿到蝙蝠過,所以學會想打破蝙蝠的保育以及救援是在野外的迷思。

高頭蝠。 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高頭蝠計劃的實施、成果以及困難

高頭蝠又稱小黃蝠,是以昆蟲為主要食物的蝙蝠。高頭蝠計劃於2012年開始實施,實施的原因是嘉義縣東石鄉四股社區內每年春末夏初都會有一群高頭蝠從澳洲來訪,選擇社區內一棵最高的華盛頓椰子樹棲息並生產,來的數目逐年增加,至2015年已經有900多隻,因為蝙蝠如同鮭魚和海龜般,會回到原出生地產下寶寶,對於一年只生一次,一次平均一個寶寶的蝙蝠來說,生下寶寶並哺育牠是很重要的事,而四股社區僅有一顆華盛頓椰子樹夠高大可以讓高頭蝠生產,但這棵樹的負荷量已經太過龐大,如果這棵樹梢有閃失,就會沒有第二棵樹讓高頭蝠棲息與繁衍。

計劃內容主要是由民眾協助蒐集可作為高頭蝠棲息地且高度相似的蒲葵樹和華盛頓椰子樹的種子並自行栽種,待小苗長到30公分後,再將小苗帶往嘉義四股社區親自種下,或讓學會轉交給社區種下,小苗需要長到30公分是因為,過小的小苗容易被雜草淹沒,過大的小苗載送不易又無法一次大量運送,所以取30公分作為基準。2017年時,已經在四股社區種下了約20棵蒲葵樹,高頭蝠的數量也達到了兩千多隻,成功地讓更多高頭蝠可以在四股社區產下寶寶,為高頭蝠在台灣的保育創下新的里程碑,學會也製作了高頭蝠計劃的《約定》繪本,讓嘉義縣的小朋友們更認識高頭蝠。

《約定》是由徐昭龍與學會的志工們一起編輯而成,內容在描述高頭蝠在春末夏初時從澳洲來到台灣棲息並繁衍的過程,製作的原因是希望可以透過繪本的方式,讓小朋友們了解蝙蝠這個生物,去喜歡蝙蝠。徐昭龍也表示,在他到各個國小教育宣傳並介紹《約定》時,有許多小朋友會跟他炫耀有看到過蝙蝠,讓他感到非常欣慰,因為在小朋友們的眼裡,蝙蝠不再是可怕的生物,而是會使他們好奇和想觀察的生物,讓徐昭龍覺得這麼做是有意義的。

蝙蝠屋的模型。 圖/唐榕攝影

蝙蝠屋計劃的實施、成果以及困難

蝙蝠屋計劃於2013年開始實施,蝙蝠屋是用木板切割出屋頂、背板、前板以及側板,再將表面塗上木屑以及混泥土,組裝製作而成,因為製作方法簡單易懂,所以讓民眾自己動手實際操作,提供蝙蝠暫時或長期可以棲息居住的地方,現在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澳洲、日本以及台灣等,都已經推廣許多年。製作蝙蝠屋的原因是,早期的蝙蝠可以利用樹木的樹皮裂縫、樹洞以及樹葉下做為居住的地方,人類蓋的屋舍,例如:三合院,這樣的房子中有一些縫隙也可以用來居住,但因為近年來人類對於樹木的砍伐以及現代化鋼筋水泥大樓的興建,使得蝙蝠能住的地方越來越少,造成蝙蝠的數量越來越少,因此實施蝙蝠屋計劃,讓蝙蝠可在高樓大廈裡也可以生存。

在市區裡最常看到的蝙蝠是「東亞家蝠」,牠的體重大約四到六克,相當於一個五塊錢的重量。東亞家蝠是很棒的昆蟲控制者,一個晚上可以吃掉1200隻的蚊蟲,如果在住家旁邊放上蝙蝠屋讓東亞家蝠住進去,就可以有效地減少住家附近的蚊蟲,民眾也較能接受讓蝙蝠住在住宅附近。

但現代的人們因為2002年11月爆發的SARS和2019年12月爆發的COVID-19,蝙蝠都被認為是病原體,所以對蝙蝠抱持著「有危害」的刻板印象,有許多民眾做完蝙蝠屋後,找不到可以架設的地方,因此學會以台北為例建議,很多社區都擁有社區公園,可以與里長溝通是否可以在公園附近的路樹上面架設一些蝙蝠屋。而學會發現在花蓮縣光復鄉西富國小非常關心在學校的蝙蝠,因此在學校架設了許多蝙蝠屋。學校在2019年5月發現東亞家蝠媽媽正在照顧出生不到一週的寶寶,學會也藉此進行了第一次蝙蝠排遺採樣,排遺採樣是利用動物的排泄物進行分析的一個方式,發現牠們在一個小時內吃了116種昆蟲,包含具有傳染疾病的「白線斑紋」,白線斑蚊至少可傳染二十六種以上節肢動物病毒,包括登革熱、屈公病、茲卡、黃熱病等。學會詢問學校的張素連護理師是否有學生感染登革熱,答案如預期的是「沒有」,特別謝謝蝙蝠對西富國小的保護。

以美國為例,早期美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茲卡病毒,茲卡病毒是透過病媒蚊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如果有孕婦被叮咬,就有機率生出小腦症的寶寶,如果能在社區公園架設蝙蝠屋的話,就可以預防蚊蟲進到城市來,有效的降低傳染病的發生率,因此提供給蝙蝠屋給蝙蝠住,不僅可以增加蝙蝠的數量,也能維持大自然的平衡,造福社會。

蝙蝠小遊戲。

結合蝙蝠文化 讓蝙蝠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許多的古蹟廟宇常常展示蝙蝠文化的圖騰雕刻,例如:龍山寺,這源自於亞洲社會中將蝙蝠視為帶來福氣的象徵,因為牠與「福」音相近。因此,當蝙蝠飛進家中,人們認為這象徵著福氣即將到來。學會希望透過設立蝙蝠教育館的方式,結合蝙蝠文化方式,解開民眾對蝙蝠的誤解,讓蝙蝠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讓民眾更能接受蝙蝠的存在,也希望未來可以成立一個教育中心,讓大家以後可以利用戶外教育的方式來認識蝙蝠,一起保育蝙蝠,愛護蝙蝠。

高頭蝠計劃繪本「約定」。 圖/唐榕攝影

採訪側記:

透過這次的採訪讓我們對蝙蝠有了新的認識,印象中的蝙蝠一直都是凶惡的形象,聽完徐昭龍先生的介紹後才真正的瞭解蝙蝠是什麼樣的存在。這次的採訪也很愉快,徐昭龍先生也分享了很多有關蝙蝠的歷史和文化,讓我們更了解蝙蝠。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為蝙蝠築家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蝙蝠 茲卡病毒 高頭蝠 動物保育 病媒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