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和平島 瘤珠螺回來囉|公民科學力量大
海浪拍打岩石,激起亮白雪花,一切看似不變卻有所改變。一度從和平島消失的瘤珠螺,現在容易發現了。牠們為什麼能回來?回來多少?五位在基隆海邊工作的年輕人,規劃了一個調查計畫,他們打算用什麼方法了解瘤珠螺?
這裡是位在基隆港東側的和平島地質公園,從八斗子嫁到和平島的藍媽媽,年輕時就加入基隆愛鄉文化協會,希望以海藻帶動地方發展。大半輩子與海洋相依,趁著退潮,藍媽媽走向居民俗稱的青菜埕,穿上螢光背心,代表著他能合法進入。75歲了,腿腳已經不如年輕時俐落,為了採集海藻,還是常常來。
瘤珠螺回來的可能原因1:和平島潮間帶限制採捕
和平島擁有怪石嶙峋的海蝕奇景,2022年12月基隆市政府依《文資法》,公告成立和平島地質公園,導入嚴謹的管理機制,保護自然地景。核心區不開放一般民眾進入,當地居民只開放採集海藻,嚴禁帶走其他潮間帶生物,包括瘤珠螺。
瘤珠螺的外殼表面有瘤狀突起物和圓珠狀口蓋,因而得名。夜行性,以海藻為主食,曾是當地居民的日常料理,藍媽媽也吃過。看到難得一見的瘤珠螺,他很開心,小心的把瘤珠螺放回原位,雖然知道很好吃,但現在不能採。
如果想評估開放的可能性,必須先掌握瘤珠螺的情況。首先要理解,牠們消失的原因。
瘤珠螺回來的可能原因2:八斗子掩埋場改為保育區
五十多年前,和平島的瘤珠螺就已經很少見,除了過度採捕,藍媽媽認為還有一個原因,1970年以前,八斗子垃圾掩埋場環保做得沒有很好,因為和平島跟八斗子很近,污染到生態。
曾經的八斗子垃圾掩埋場,現在是基隆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而和平島的潮間帶,從2018年就限制採捕,兩項威脅獲得改善。五位常在和平島活動的年輕人發現到,瘤珠螺變多,而且體型比較大。他們一起摸索合適的調查方法,2023年向海保署申請「海洋公民科學計畫」,獲得經費、募集志工來幫忙,他們想證明,受到合理管制的潮間帶,生物會慢慢回來。
「珠算不如公民科學家算」第一階段任務:集眾人之力找螺去
二月初,東北季風仍強勁,穿著雨衣一腳踩進冷冷的海水中,在淒風苦雨中完成第一階段任務,收集到大、中、小三種尺寸、200顆瘤珠螺。「珠算不如公民科學家算」團隊成員江俊億說, 公民科學家在做過簡單培訓後,可以幫忙去找螺,收集到原本我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才可以收集到的資料。
第二階段任務:國內螺類研究標放創舉 兩個月一次為期一年
回到教室,測量形質、刷洗螺殼去除藻類之後,開始第二階段:標記。
研究團隊採用彩色珠珠來做標記,這是國內螺類研究標放創舉。小心將標記好的瘤珠螺放回潮間帶,將近一個月後,研究團隊算好退潮時間,帶領志工再次走進和平島的青菜埕,尋找有標記的瘤珠螺,進行基本測量,再把瘤珠螺放回原位。這樣的調查兩個月舉辦一次,將以一年的時間來收集資料。
「珠算不如公民科學家算」團隊成員蔡秋晨說,如果每段海岸都能保留一點小小範圍,讓生物有棲息空間,生物量就可以變得越來越大,希望能藉由這項調查計畫,證明保護區的存在是有用的。
原本全台灣礁岩海岸的潮間帶和澎湖都有瘤珠螺分布,但因為採捕、污染與開發,瘤珠螺面臨嚴峻的未來。研究人員希望志工能以相同調查方式,到全台各地潮間帶,進行自主調查。
退潮的潮間帶,水波蕩漾,海藻在淺淺的海水中搖曳,瘤珠螺躲在石縫間小憩。匯聚公民科學的力量,一步步揭開瘤珠螺的祕密,隨著資料量累積,答案將會越來越清晰。
本文授權轉載自《我們的島》(原文標題:重返和平島 瘤珠螺回來囉|公民科學力量大)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