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地球超級任務 保種之後,李家維啟動「重建自然」計畫
在台灣談自然生態,談保種復育,很難不談李家維。他是清華大學生科系特聘教授,曾經是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由台泥支持,國際級保種規模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更是由他主持。別人每稱李家維,總說他是打造諾亞方舟的環境「救世主」。
但頂著別人賦予他拯救地球宏偉任務前,他一臉微笑說:「不,那是基於對生命的熱愛。當看見著地球自然生態用震撼的美麗交織出漂亮的生態系,我感受到自然生態的呼喚。」
生長在澎湖,地上長的一草一木、海裡游的生命,全都是李家維眼中趣味橫生的自然樂園;十多年前,李家維路過南庄,瞥見一處山頭;入夜後螢火蟲在林間點點閃爍,他著迷不已。隔天,他馬上就拿著三百多萬,向地主買下土地,並在多年後蓋起玻璃屋,住在海拔三百公尺淺山,時有穿山甲、果子貍為鄰,更有猴子、藍鵲、山豬先後造訪。
不樂觀的預測,如今卻是過度樂觀的判讀
李家維總是如此悠遊享受生態的奧妙,卻難以忽略一年比一年專家、機構傳來的驚人警訊。他心裡著急,充滿悲觀。尤其長期擔任雜誌《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從中閱讀不少自然災害的研究報告。「當年看來許多充滿不樂觀的預測。現在看來,卻都變得過度樂觀。」他正色說道。
面對如此嚴峻景況,各國政府、組織真正迎接衝擊卻幾乎沒有準備,李家維時常參與國際會議,眼見生物多樣議題變成「顯學」,各國機構、政府、國際組織、紛紛列下宏偉目標宣言,然而一經檢視在過多、龐大的預算規模,進展緩慢。
保種是第一步 下一步:「重建自然」
對比如今生態自然多樣性議題成為顯學,李家維在多年前還是冷議題時,就決定動手投入。2006年,在已逝前台泥董事長辜成允的支持下,主持辜嚴倬雲保種中心,選定蘭花、薑類等熱帶物種,從台灣世界各地收集復育物種,促成落腳最南端這座世界級保種據點。
收藏三萬多種的物種數量,自然吸引眾多鎂光燈聚集。李家維坦言,確實解決了不少難題,不僅徵集了專業保種同好,許多過去難尋的物種種苗,也因此有人主動洽談接觸,提供更多管道;政府也主動邀請,執行計畫。但李家維很快就注意到,「這遠遠不夠。」他說。
曾經在一場演講中,李家維表示人類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地球物種大幅銳減,衝擊之巨大,他這般比喻:如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最後只剩下上海、北京幾個城市的數量。該如何挽救?他深知,保種只是恢復生態的第一步。李家維還有個目標:「重建自然」
「自然生態真正的美,是因為物種彼此的交織,後頭的故事才是精彩。我們不應該只是讚嘆一朵花有多美、集中關注單一明星物種,更應該好好理解,養成這朵花的物種和其他物種彼此的關連、連帶。」「關注生物多樣性的議題,對單一、特定的明星物種投入恢復、拯救,可以是開端,但終究得用系統、連動思考來思考。」
面對如此巨大的生態任務,李家維直言:「人類沒有足夠知識恢復生態系。」
「當一座森林燒毀、一片海洋受到汙染,該如何找回生機?是該重現大火前的原樣,或是還是等待林子裡未燒毀的種子再次發芽復甦,動物重新現蹤呢?」李家維問著。這些疑問難以解答,兩年前,李家維決定在花蓮、蘭嶼分別啟動計畫,要「實際操演如何豐富生態,有步驟、有邏輯的重建生態。」
花蓮、蘭嶼二地 實際操演重建自然
李家維在花蓮重建自然的實驗據點,來自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的奧援。「這是我和他的交換條件!」李家維玩笑說。當時,張安平正苦思如何為礦場恢復生態找上李家維諮詢意見,李家維趁機向張安平說:「你乾脆給我一片林子吧!」
於是,在台泥花蓮和平廠旁,李家維在腹地一點五公頃的面積上開展計畫。首先,清除了外來種銀合歡、小花蔓澤蘭,不等隔絕掠食者侵入的遮罩蓋好,接著團隊種上蘭花、蕨類、毬蘭⋯⋯,許多在保種中心孕育的豐富物種。下一步,與結構工程師完成外覆罩網後,就會加入更多物種。
而另一個計畫落腳地:蘭嶼,則始自於李家維任教清大生科系的淵源。任教清大,生科系館旁就是原能所。為了探究核廢料,他連帶發現蘭嶼豐富璀璨的生態。
名為「蘭」嶼,是此地孕育了許多台灣原生蘭。李家維解釋,儘管全台灣五百多種原生蘭物種中,蘭嶼僅有60多種,但對比如此小的土地面積,還有集結著琉球、菲律賓以及就地衍生出的物種共同交織,無比獨特。
但蘭嶼獨特的自然風貌,竟找不到任何一張蘭花盛開的照片紀錄。昔日的繁花盛開,只仰賴居民、耆老口耳流傳。僅存的紀錄痕跡,是出自民國四十年左右一部人類學紀錄片,片頭匆匆閃過一株枯萎蘭根的一幕。
但想重現蘭嶼蘭花繁花盛況,是原野與人為的兩難。若是山林,在未有人照顧之下,難以成功;但倘若又是種到熱鬧景點,恐怕又容易被人摘取折損。幾經權衡,李家維決定和在地居民、民宿、餐廳攜手合作,把蘭花種回門前。「有人照顧,也不怕人摘取。」李家維說。
起初,李家維並不那麼有把握,仰賴共生環境的蘭花種苗能在蘭嶼成功復育嗎?周遭環境是否有真菌環境適合蘭花根生長;沒了溫室人工輔助,蘭花還能成功授粉嗎?種種不確定都在李家維心裡萌生。試種之後,身處有季風、颱風吹襲,遠比人工花房嚴苛的環境下,返回蘭嶼的蘭花根扎得紮實,果莢飽滿,順利綻放。
除了蘭花 就地復育在地動植物種
成功展開第一步後,李家維又發現許多蘭嶼獨有生態。例如有著白色外殼的「光澤蝸牛」、有著豔麗色彩的「球背象鼻蟲」。但這些豐富昆蟲物種,往往在遊客獵奇心理下,逐漸減少消失。因此,除了從移來蘭花種苗復育,李家維也嘗試就地豐富物種,鎖定另外50個蘭嶼必須關注的植物物種,復育增加數量。
不只有植物值得復育,儘管動物非李家維所擅長,他找上曾經從蘭嶼引種進行多年研究的台北市立動物園一起加入。從海岸到森林動植物復育,李家維找來台北市立動物園、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特生中心研究專家,跨領域、跨機構一起投入。
比起保種中心設立時,集中「保種之力」定位,選擇不積極對外開放、不做自然教育任務。重建自然計畫不僅在專業上,拉進各方跨界領域、機構一同加入;在重建自然的行動,也找上更多在地居民、意見領袖一起投入。在蘭嶼,李家維就找上台東縣長、蘭嶼鄉鄉長,也找上扎根許久蘭恩文教基金會,也先後多次與地方居民、耆老說明。「比起保種中心的定位,重建自然計畫多了很多人的一同加入。」李家維說。
此刻,生態多樣性、重建自然為何如此重要?李家維說,疫情時代,人類還能躲在家裡仰賴隔絕、囤積食物手段就能避災,但是氣候災難之下,誰也逃不過,這是所有人都該好好認識也正視的挑戰。
延伸閱讀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