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風險侵入動物?台灣黑熊、黃喉貂排遺驗出微塑膠
塑膠風險侵入動物棲地,環團今天發表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汙染調查,發現台灣黑熊、台灣水鹿、黃喉貂、石虎、金門歐亞水獺、櫻花鉤吻鮭都受害,其中黃喉貂排遺的塑膠檢出率為100%最嚴重,呼籲加速禁用一次性塑膠,避免更多塑膠垃圾和微塑膠進入到自然環境。
綠色和平去年與14個研究團隊合作調查,採集112個排遺、驗出604個微塑膠,黃喉貂排遺每公克有18.65個微塑膠,濃度為最高,其次依序是金門歐亞水獺2.72個、石虎1.64個、台灣黑熊1.13個、台灣水鹿0.09個。
針對櫻花鉤吻鮭,在七家灣溪流域採集到的水棲昆蟲體內,每一隻含有2.77個微塑膠,以此推論,櫻花鉤吻鮭從棲地或食物鏈攝入微塑膠的風險提升。
此次也採集67升棲地水樣本、收集到1323個微塑膠,其中金門水域微塑膠濃度最高,每公升32.11個,其次依序為武陵七家灣溪水域26.11個、嘉明湖水域20.14個、鹿林山水域17個、大分水域5.78個。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姜博仁表示,塑膠氾濫的現狀大幅增加塑膠入侵自然環境的機會,可能導致野生動物繁殖失敗率增加、肝臟腸道發炎,例如黃喉貂食物來源較廣,會翻垃圾桶找廚餘跟食物,曾發現黃喉貂的頭卡在八寶粥的罐子。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館長陳德豪說,過去文獻大部分調查到的環境微塑膠都以纖維為主,此次研究發現的微塑膠型態以碎片和顆粒為主,顯示台灣陸域生態系微塑膠汙染來源有其特殊性,且黃喉貂排遺中的微塑膠含量遠高於其他野生動物,顯示出人為干擾與動物習性相互加乘造成的結果。
陳德豪說,在動物排遺中發現微塑膠只能代表有攝入,但目前仍缺乏科學證據顯示這些攝入的微塑膠會造成哪些健康風險。然而,野生動物及棲地水體大多處於人類活動相對較少之地,幾乎百分之百的檢出率顯示,微塑膠已成為陸域生態系的新威脅,值得投入更多的研究。
環保署表示,為了加速一次用塑膠從源頭減量,正在推動「全民綠生活」,今年7月起自備環保杯優惠已經上路,也會督促地方政府在113年底前提報實施限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