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垃圾9成沉入海 海底撈不如陸上減
這個夏天,你去海邊了嗎?
每年9月第3週,是全球淨灘好手摩拳擦掌的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自從美國海洋守護協會(Ocean Conservancy)在1986年發起ICC以來,至今己33個年頭,在台灣也有眾多團體共同響應。近年更有「世界清掃日」(World Cleanup Day),號召全世界民眾在這一天淨灘、淨海與掃街樣樣來,全面防堵垃圾流入海洋。
每分鐘一卡車的垃圾入海,到底要怎麼清最有效?要清除海底、海面,還是海岸的垃圾呢?
千萬噸海洋廢棄物 大海撈針
根據學者的估算,每年有900萬噸塑膠垃圾從陸地垃圾進入海洋,另外,還有175萬噸塑膠垃圾來自漁業或航運。簡單來說,每年12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其中絕大部分(94%)都會沉入海底。即使有些比海水輕,像是會漂浮在海上的保麗龍(聚苯乙烯)、塑膠袋(聚乙烯)和瓶蓋(聚丙烯)等,也會因為藻類或貝類的附著生長,讓它們逐漸沉下海中。
難道不能到深海打撈嗎?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82公尺,除非有潛水艇,或水下無人載具,不然是很難清理的。即使在沿近海區域,海水深度可以讓潛水員下潛打撈,花費的金錢與打撈上來的垃圾量,也完全無法與淨灘相比。
以近年世界海洋日,各縣市政府都會舉辦的水下清除來看。出船的油錢、水下戒護人員、氣瓶費用、潛水裝備加上專業潛水人員的費用,單次清除最少也要二三十萬。若海底的沉網和垃圾數量眾多,花費上百萬也不無可能。另外,潛水清除具有一定風險與危險性,水下宛如隱形長牆的廢棄刺網,不只傷害海洋生物,過去也有潛水員被纏繞而不幸喪生的前例。
海洋吸塵器,捲土重來?
剛剛提到,海洋裡的塑膠垃圾,有94%會沉入海底。既然海底清除昂貴又危險,那海上清除呢?
聲勢浩大、誓言要清光所有海洋垃圾的「海洋吸塵器」,經過5年籌畫與設計,去年九月風光出海,碰上真實的太平洋風浪卻節節失利。不但沒攔截到任何垃圾,還被風浪打斷,逼不得己只好在今年初拖回修理。最近,海洋吸塵器經過幾個月的計算與檢討失敗原因,打算捲土重來。不過,我真心認為,如果有4000萬美元的鉅款,放在淨灘,會比花費數年打造一台設備,更有效率。
為什麼呢?因為會漂浮在海面上的垃圾,其實稀稀疏疏,不是沉到海底,就是逐漸碎解成微塑膠。就連海洋上塑膠濃度最高、污染最嚴重,連綿三個法國寬廣的太平洋大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塑膠垃圾的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8公斤。換句話說,大約是一個標準汽車停車格裡有半根吸管。而太平洋垃圾帶以外的其他洋區,全球平均的塑膠垃圾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74公斤,相當於一個標準籃球場出現半根吸管。
與其苦海撈塑,不如在河口、港口攔截
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港,有祕密武器專門來收集港口的垃圾。螺旋的外罩配上圓形的水車,外表好像一個放大的蝸牛,「垃圾輪先生Mr. Trash Wheel」是2008年由約翰.凱列特(John Kellett)為了清理港灣所設計的定錨船。搭配河面的攔截索將垃圾引導到垃圾輪的入口,河水的動力帶動水車的輪子轉動,將河面上的垃圾捲上履帶,一路帶至垃圾收集箱內。若河流的動力不夠強時,還有太陽能輔助。
雖然沒有浩浩蕩蕩出海撈垃圾,但可別小看守株待兔的功效!「垃圾輪先生」的歷史紀錄是在2015年的一場豪大雨後,短短的1天之內,就攔截了19公噸的垃圾。一直到現在,「垃圾輪先生」已經蒐集了1232.67噸的垃圾,包含67萬個塑膠袋、1130萬根菸蒂和95萬個寶特瓶等等。而它趣味的造型,不只為市民清理港口,也意外成為在地精釀啤酒的主角呢。
便宜又有效淨灘行動
風與海浪會反覆將海裡的垃圾帶上陸地,有時遇上大型氣旋或風暴,海水翻攪也會把海面下的垃圾重新翻起,送上海灘。相較於垃圾在海底或海面上的分佈,海灘上的平均垃圾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000公斤,遠遠超過海底的70公斤,和漂浮在海水表面的0.74公斤。因此,要清除海洋垃圾,淨灘是最便宜又有效的方式。
比起需要安全設備與足夠經驗的潛水打撈作業,以及需受限於天候、海象種種外在因素的海上作業,還有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淨灘適合廣大的年齡層,無論男女老少,只要簡單的器材-垃圾袋、夾子和手套,就能預先防止垃圾被下一次的颱風或大雨帶入海洋。2018年,台灣環保署統計全台淨灘清出了7000多噸垃圾,那代表我們一起防堵了7000多噸的垃圾進入垃圾環流裡。
今年夏天,你到海邊了嗎?若還沒有的話,快查詢您附近的淨灘活動,一起加入全球淨灘日的行列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