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的夏日高溫困境...戶外勞動忍受熱傷害、低收家庭電費暴增

倡議編輯室 黎育如

都市熱島效應導致城市裡的溫度節節攀升,在地狹人稠的台北盆地更是明顯。長期研究建築與都市熱島議題的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在《2024臺灣氣候變遷分析系列報告》中就提到,萬華、中正區域就比周邊郊區高出2至3°C。

如此一來,一般民眾在這些區域進行戶外活動的不舒適感受更加強烈,遑論在戶外洗地或在悶熱屋內從事遺屋清潔的勞動者,走進台北市攸惜關懷協會位於中正、萬華交界的基地,協會創辦人林立青一一細數工作員們面臨的熱傷害問題。

在台灣典型燠熱、濕悶的夏日天氣裡,攸惜協會的工作員身穿水冷服,進到遺屋開始清理,初步先把主要汙染物打包清除,並噴上消毒劑。工作員一邊謹慎處理著遺體,一邊承受異味與壓迫的空間。

面對死亡清潔現場,林立青直言:「最難受的就是一踏進去悶濕的體感、屍體腐爛的臭味。」尤其到了夏天,室內還不能開電扇,深怕讓異味外逸,工作員必須長時間處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清掃。

林立青說,攸惜的工作者經常在悶濕、充滿屍臭的室內工作,連電扇都不能開。 圖/張皓...

遺屋現場、洗地 高熱環境令人難耐

在遺屋現場,初步清潔汙染源後,還需進行「大粗清」,也就是移除大型家具、物品以淨空空間,並做粗略清潔,這些搬動、清掃、打包,都是高強度的勞動動作,最後才會進行細清,將牆面、地面的血跡清消乾淨。

攸惜帶著一位位本是無家者的工作員,親身進到這些令人難耐的空間,林立青想起過去夏天清掃,為了能有效且快速的解熱,會發給大家拋棄式的壓縮毛巾,可以沾水直接擦身體,再馬上換上乾淨的衣服,帶走暑氣和疲憊。

現在幸好有廠商贊助團隊水冷服,運用行動電池和結冰水,一件背心就能替身體核心持續降溫,讓工作員在勞動的時候,可以減輕清理遺屋的負擔,不用每每都弄得滿身大汗。

林立青深知工作員的勞動環境不舒適,主動為他們添購水冷服等降溫裝備。 圖/張皓婷攝...

「比起遺屋在室內,在戶外洗地,太陽直射更炎熱難耐!」林立青說,洗地常常一洗就超過6個小時,被太陽曬到昏頭。過去團隊還沒有有效的防熱對策前,大家只能大量叫冰手搖飲料來喝,工作完回到據點後,熱讓大家都暴躁了起來,爭先恐後的搶沖澡,也疲累地互相貼藥布與刮痧,中暑常常是戶外勞動者夏天的致命傷。

為了防止熱傷害,林立青現在會讓洗地工作員「全副武裝」,穿上製冷晶片衣加上空調服,達到最佳降溫的功效。他近來也正在團隊內研議引進行動冰箱,可以隨時隨地替工作服調節溫度。

缺乏熱傷害預防 工人只能自救

 

然而,林立青也擔憂,一般工人買不起水冷服、空調服、移動式冰箱,最常見防熱的方式就是「包肉粽」,用袖套、圍脖、帽子把自己包得緊緊的,有些工地男性更是索性裸上身,但在烈日底下其實會傷害身體。

林立青就回想起自己熱到吊點滴的工作經驗,有時候甚至不去醫院,服用工人的救命「濟眾水」,讓自己熱到極端、拉肚子,用猛烈的方式清熱解毒。「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林立青感嘆,工人必須得尋求速效又成本低的方式,來解除這些熱傷害。

製冷工作服成了戶外工作者保命工具,但一件要價不斐。 圖/張皓婷攝影

高溫趨勢 防護應讓人人都負擔的起

近幾年,職安署也開始重視工作熱傷害,提倡降溫三寶「噴霧式設備、風扇、移動式冷氣」但林立青坦言,在現實中多是大型營造業會做到熱傷害預防,但台灣多數還是中小型營造業,期待能整個產業鏈都做到。

「以前工人命賤、現在工人少」林立青認為,隨著氣候變遷,夏天高溫難耐,又面對缺工挑戰,改善勞動條件確實有必要,整體產業鏈應重視熱傷害的應對,投資工具設備和個人防護,並讓弱勢工人也負擔的起。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都市熱島效應 高溫 林立青 熱傷害 氣候變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