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法20週年,台灣性別平等了嗎?

劉之筠 劉之筠

編按:2000年4月20日發生的葉永鋕事件,引起台灣社會對性別教育的重視,每逢4月20日也成為「性別平等教育日」。今年是《性別平等教育法》上路20周年,回望台灣性平教育,又有哪些進展?

在此重要時刻,特別專訪投身性平教育20多年的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游美惠教授、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社工主任鄭智偉,以及4位身處教育現場的任教老師,一探台灣性平教育進展。

2004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4年前,葉永鋕倒臥在學校廁所中的血泊,台灣失去了一個樂觀、喜歡音樂課的男孩。因為陰柔的性別氣質,葉永鋕長期受到同學霸凌,缺乏多元性別觀念的校園,沒辦法讓孩子好好長大。

葉永鋕的離開點燃了社會怒火,也催生《性別平等教育法》於2004年通過。在性別平等教育法20周年之際,台灣性平教育取得了哪些進展,同時又有哪些未竟之業,仍需持續努力?

家長質疑、校方憂慮…教育現場挑戰多

人稱「性平媽祖婆」的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游美惠教授指出,即使性別平等已可謂台灣社會共識,教育工作近年來仍有不少挑戰。游美惠說得明白:「講到同志,或者講到多元性別,我覺得大家還是沒有辦法這麼勇往直前的去推動很多積極、友善的教育措施。」

舉例而言,台灣校園內仍可發現性別不友善的言論。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2020校園同志處境調查報告」顯示,過半數(52.2%)的同志學生身邊,大多數的同學或是某些同學曾發表恐同言論,更有超過三分之二(68.6%)的學生曾聽過老師或教職員發表恐同言論。然而,和校園內高比例的恐同言論相較,僅有不到五分之一(13.6%)的學生表示,當針對性別氣質的負面言論出現時,教職員會經常介入處理。

校園內反同言論頻率。 圖/摘自《2022台灣同志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

不友善的氛圍不僅來自校園內部,家長與外界的疑慮,更讓有心推動性平的老師們感到棘手。任教於江翠國小,同時也是國教署性別平等議題中央輔導團成員的劉宜教師分享,自己在引導小一學生閱讀有關同性婚姻的《國王與國王》繪本時,曾遇到家長擔憂,繪本裡女王離婚兩次的情節是否恰當。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鄭智偉主任也分享,他經常至校園宣講同志生命經驗,遇過許多老師想要推廣性別教育。然而很多場同志相關演講,學校主管認為有疑慮,或是擔心家長抗議,最終取消邀約,或需要拿掉講題中的「同志」二字。當社會氛圍還沒跟上法規性平願景,許多現場教師在推動性平教育時會感到退縮。

當社會氛圍還沒跟上法規性平願景,許多現場教師在推動性平教育時會感到退縮。示意圖。...

教師任教現場 性平教育獲《性平法》保障

面對種種困難,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可以如何落實性平教育?比起傾訴憤慨,劉宜老師受訪時很堅定的說:「台灣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性平教育法》,老師是受到性平法的保護,比如說要教同志教育、性教育,都會受到《性平教育法》的保障。」

任教於中和國小的林秀珊老師長年參與新北市小學性平輔導團,她分享,自己在帶領綜合活動課程時,便從課本裡提及「弱勢族群的社會處境」篇章切入,和孩子一起認識同志在台灣的情況。

新化高中國文科黃莉吟老師則與生物科陳沛諭老師跨領域合作,3年前在校內推出「從生理用品的購物經驗看性別平等」多元選修課程,系統性的介紹多元生理用品、月經貧窮、月經污名等主題,打開同學的討論空間,更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案佳作。

黃莉吟老師分享,性平教育不只能出現在多元選修課程裡,平時她也會在國文課中融入性別知識。現在,學生不僅會主動找她聊性別議題,更有學生表示「希望台灣有一天不再需要上性別平等教育」。當老師願意先釋出善意,將性平融入教學,往往也能收到學生令人驚豔的回饋。

將性平融入教學,往往也能收到學生令人驚豔的回饋。示意圖。 圖/shutterst...

性平教育下個20年 台灣要往哪裡走?

展望性平教育下一個20年,台灣可以往哪走?政策與高層的支持,以及更全面的性平教育是關鍵。

同志熱線的鄭智偉主任指出,教育主管機關公開支持性平教育,將是對基層教師非常大的支持。參與小學性平輔導團的林秀珊老師也認為,政府「宣示性的效果很重要」。鄭智偉期待各縣市長、教育局長、教育處長,可以透過臉書社群發文等方式,公開表達對性平教育的支持。

至於課程內容期待的前進方向,游美惠教授大力倡導「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希望性教育不僅停留在生理保健知識,更能延伸至文化、歷史脈絡與人權等面向,以正向態度施行性教育。

每個人做一點 性別平等教育機會多!

儘管政策和教材等面向還有許多努力空間,現場老師運用課程教學能夠發揮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林秀珊老師誠懇的說:「每個人做一點,性別平等教育有很多機會。」而作為NGO工作者,鄭智偉表示,同志熱線很願意提供教育工作者相關資源,他也預告,今年暑假有一個提供青少年同志相關資源的網站將上線。

游美惠教授感性分享,「性平浪潮還沒沖到的地方,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去行動去改變。」不只有老師或教育工作者能創造改變,一般社會大眾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推動性平,期盼有一天台灣再也不需要性平教育。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