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拾荒者勞動日常!「拾習生計畫」實作撿回收 翻轉刻板印象、汙名化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張策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帶領一般民眾實地參與拾荒行動。 圖/社團法人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帶領一般民眾實地參與拾荒行動,希望翻轉社會對拾荒工作的刻板印象,也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城市清道者」的勞動價值與困境。

閱讀更多:拾荒者處理全台近1成回收量...付出卻遠高於收入 陷入又老又窮困境

「我們不是要大家來『玩』拾荒,而是想讓人理解,這是一份需要技術、要面對人際壓力,甚至還有尊嚴與自我認同掙扎的工作。」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創辦人施舜仁說,活動每場由1至2名資深拾荒者擔任帶領者,從行前訓練到街頭實作,一步步帶著參與者走入他們的日常。

施舜仁說,撿拾後還要回到拾荒阿姨家中分類、打包,最後將回收物帶到回收廠販售,整趟活動結束,能換到的錢常常只有10到20元,這就是他們低廉的薪水。

施也指出,社會普遍不理解拾荒者在回收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根據協會的研究,2023年全台回收總量約680萬噸,約有近10%,也就是64.7萬噸,是由拾荒者處理。他們在各地清潔隊人力不足情況下,實質上成為回收系統中的「民間補位者」,卻幾乎沒有空間、制度與補貼上的支持。

施舜仁表示,活動從最初只有1、2位拾荒者願意擔任帶領者,到如今已有約5位拾荒者能夠獨立帶團,「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一開始他們其實很抗拒,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在做拾荒,覺得很丟臉。」施舜仁也分享過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憶,有位原本因拾荒工作而自卑、不願讓親友知道的阿姨,在帶領完台大學生體驗活動後,自信地說出「我當過台大學生的老師」,施舜仁說這刻真的很感動。

他坦言,這些活動除了讓社會理解拾荒者,也在反過來支持拾荒者自身的自我認同。施舜仁說,很多拾荒者在參與活動前,對自己的工作認同感極低,自卑、低自尊是普遍狀態,但參與活動後,他們看到自己可以是老師,可以被年輕人尊敬,也能走出被汙名化的陰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身分的轉變。」

體驗過程中,也有許多參與者留下深刻回饋。施舜仁分享,有年輕人說,在路上撿回收時感受到路人異樣的眼光,覺得自己像是被社會排除的一群,那個瞬間他才真正理解拾荒者每天的壓力與無奈。也有參與者發現,拾荒工作其實亟需人際技巧,「要懂得什麼時候開口、怎麼拜託別人,甚至要學會忍讓、低聲下氣,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勞動。」

活動最末半小時是「對談時間」,參與者會與拾荒者進行分享與交流,過程中常有深刻的人生故事與觀念轉化發生。施舜仁說,「希望讓拾荒者知道,他們有值得分享的經驗與技術,有些人對回收物分類的精準度,可能比回收場員工還厲害,這是他們的專業。」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帶領一般民眾實地參與拾荒行動。 圖/社團法人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帶領一般民眾實地參與拾荒行動。 圖/社團法人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五角拌說,每一位拾荒者的手,都承載了不一樣的故事,支持了自己的生活溫飽。這是最棒的、最美麗的手。 圖/翻攝自五角拌 Ngóo-kak臉書粉絲專頁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帶領一般民眾實地參與拾荒行動。 圖/社團法人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會前會讓拾荒者對民眾進行行前訓練及介紹。 圖/社團法人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帶領一般民眾實地參與拾荒行動。 圖/社團法人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自2021年起,推動「拾荒者體驗活動」,帶領一般民眾實地參與拾荒行動。 圖/社團法人台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回收 拾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