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媽媽成重建主力!莫拉克旗美九區婦女集結 創造災後新契機
國內有關災難的相關研究顯示性別與脆弱性有相關,如「全國民間災後重建協調監督聯盟」歷次的民調資料顯示,災區婦女主觀上感受到的生活困擾較男性高(吳惠蓮、謝國興,2001)。
災區女性困擾遠高於男性?莫拉克的社區媽媽卻展現出超乎想像的力量
多數研究也關心女性在原有的社會結構中,因資源獲得困難、社會地位低下而使自身陷於相對弱勢的處境,當災害發生時,女性的處境無疑雪上加霜(卓春英、盧芷儀,2010);然而從小鄉的經驗,旗美9區(編按:包含旗山區、美濃區、六龜區、內門區、杉林區、甲仙區、桃源區、那瑪夏區、茂林區)參與災後重建的婦女,展現截然不同的樣貌。
小鄉成員回憶,莫拉克風災初期,他擔任旗美社區大學輔導團的專員,進入災區協助社區媽媽進行重建工作。那些婦女已經開始參與重建時期的培力課程,有一些社區參與經驗。從互動中,他觀察到婦女滿滿的能量:
雖是開玩笑的話語,但我那時也感到蠻震撼的。她們看起來就是很像生活中身邊的媽媽,但她們參與很多社區工作,這些鄰居媽媽們雖然不起眼,但是她們具備了蠻多不一樣的能力。
危機就是轉機!災前的培力竟成為災後重建的關鍵
小鄉們觀察到這和地方政府在社區長期耕耘有關,風災前,原高雄縣政府的社會工作人員即積極培訓社區婦女參與社區:
當時高雄縣的社工是你有問題不要緊,她會騎著摩托車,再遠她都是陪著你,然後到你的社區去手把手教你,你不會打字沒有關係,你就用手寫,像○○有提到她就是帶著電腦教她們怎麼打計畫書和打字。
災前婦女培力工作,有效地降低某些婦女的脆弱性;曾參與社區工作的經驗,讓婦女「在重建中,面對這麼混亂的狀況,可以有更多的力量展現出來」。風災發生後,高雄縣政府推動的「在地組織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更有效地運用婦女人力投入重建工作,也提供婦女展現的舞台:
從不參與到走上街頭!新住民也開啟公共參與之路
風災也讓新住民集結起來,曾任「南洋臺灣姊妹會南部辦公室」主任的小鄉夥伴提及,「新住民最初站出來是因為自身的權益,風災也讓她們看到新的需要及要面對的問題」,爾後大家集體協力,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協助新住民罹難者家屬處理後事,「有人家裡可以借住,有些人可以協助翻譯,有些人陪伴和安撫她的父母,大家各自的角色就會出來」。
風災也開啟新住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契機,小鄉們觀察到甲仙新住民的轉變:
那一次之後就開始很多姊妹在討論自己可以做什麼去協助其他的姊妹,或者是不是應該要更積極一點地參與公共事務。姊妹們就是因為莫拉克風災,然後去想要做更多,去走出來,甚至開始考慮到在臺灣中高齡新住民的生活狀況。
婦女參與社區可以開展很多新的可能性,「走出家門,然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中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不是只會煮飯、孩子的教養或是跟先生互動而已」。
小鄉們觀察有些婦女會藉由參與社區不斷地充實自己,並且尋求各種機會增強能力;有些婦女則在可以兼顧家庭照顧責任下做適度的參與。前者比較會進行跨社區的參與,後者多在自己居住的鄰里。
- 本文摘自:《小鄉的志業:在地深耕的實踐智慧》
- 出版社:新銳文創
- 出版日期:2026年1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