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奇或反思?以悲劇為核心 「黑暗旅遊」版圖逐漸擴大
戰爭廢墟、屠殺遺址、核爆現場,正成為旅人腳步到訪的熱門景點。2025年,全球「黑暗旅遊」(dark tourism)市場規模預計達327.6億美元,2032年將進一步攀升至397.7億美元。
這類以悲劇與死亡為核心的旅遊型態,在過去十年間持續擴張,從過往的冷門小眾現象,逐漸演變成全球旅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這也反映出人類在旅遊選擇上,對歷史陰影與創傷現場的關注不減反增。
從全球版圖來看,北美地區的黑暗旅遊市場最為龐大,占38.3%居首。美國憑藉多元的歷史背景,從南北戰爭戰場、奴隸制度遺跡,到911恐攻遺址、惡魔島監獄及各類犯罪相關地點,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當地業者發展出成熟的展覽與教育形式,強調歷史深度與反思意義,避免淪為單純的獵奇消費。
加拿大則以戰爭紀念館和原住民歷史文化地點為主要焦點,吸引對多元歷史與社會議題感興趣的旅客。
訪俄烏、以哈前線 被質疑在創傷中牟利
然而,與傳統歷史遺址相比,更引發爭議的是「進行中的戰爭」也開始被包裝為黑暗旅遊的新景點。以色列有業者推出「團結之旅」,邀請旅客前往2023年10月哈瑪斯突襲的邊境村莊,親眼見證滿目瘡痍的家園。主辦單位稱此舉是「向世界展示以色列人民的韌性」,但不少人質疑在傷痕尚未撫平之際推動觀光,等同於在人民創傷中牟利,也可能使衝突立場更加固化。
烏克蘭的案例同樣引發爭議。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基輔及頓巴斯地區便陸續出現「戰地導覽團」,安排外國遊客走進壕溝、防空洞與被炸毀的建築,行程收費從150至250歐元不等,若深入前線,費用甚至高達3300歐元。有人認為這是見證歷史的教育方式,但也有人批評,將仍在流血的衝突轉化為「打卡景點」,難免陷入道德困境。
媒體渲染增吸引力 商業化恐失教育意義
究竟黑暗旅遊魅力何在?這類目的地之所以吸引遊客,來自人類心理深處對死亡與極端經驗的好奇,人們在這些場所獲得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對生死議題的體悟。
隨著書籍與影視作品的推波助瀾,不論是全球矚目的重大歷史事件,還是過去較少被關注的災難傷痕,逐漸受到新世代討論;社群媒體又進一步放大這類地點的吸引力,遊客分享的照片與故事快速擴散,帶動更多人造訪「悲劇現場」。
數據顯示,國際遊客是黑暗旅遊的主要來源,占比達61.7%。科技、交通與簽證政策的改善,降低了跨國旅行的門檻。就內容類型而言,「大屠殺觀光」仍居首位,占比32.9%。
然而,黑暗旅遊在吸引更多遊客和避免過度商業化之間,始終存在矛盾。雖然這類觀光具有教育價值,但若缺乏莊重呈現,將歷史苦難淪為噱頭,勢必引發道德爭議。正如專家所示警,呈現方式必須謹慎,否則便可能失去原本的紀念意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