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死亡,更怕無聊!加拿大棺材俱樂部 Kiwi Coffin Club 自己的棺材自己畫!
然而,在加拿大,有一群中高齡者卻決定坦然面對死亡話題。他們發起俱樂部設計自己的棺材,例如在棺材上貼上偶像照片,或是塗上自己最喜歡的色彩。
透過設計自己的棺材,這群長輩展開死亡與告別的對話。談論死亡,讓他們重新獲得面對死亡的勇氣,與面對生命的熱情。
邁入高齡後,要如何度過第三人生?
你聽過第三人生嗎?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提出「第三人生 (Third Act)」概念,他認為人們在生命階段中歷經成長學習、成家立業後,隨著生命經驗增加,心靈逐漸成熟富足後,將進入第三人生,與社會共生,也對自我有更多價值展現的期許。
法國調查邁入第三人生的人口──中高齡者的樣態和需求,發現中高齡者普遍追求對生命有意義的退休方式:除了持續學習,也想要有貢獻行動。因此設計「第三年齡大學」,大學中廣設學習課程,與長者一同結合課程所學、自身技能與同儕需求,進行腦力激盪思考「價值行動」,期待能陪伴長者獲得「永續行動」,影響自己,也對他人有幫助。後來第三年齡大學在歐洲各國遍地開花,更飄洋過海傳到紐西蘭。
紐西蘭棺材俱樂部,用創意讓死亡不再禁忌
創立於 2010 年的紐西蘭棺材俱樂部(Kiwi Coffin Club),就是由一位到第三年齡大學學習的長者 Katie Williams 開啟的行動。在退休前擔任護士的她,參與過一些病患的葬禮,覺得葬禮千篇一律的形式非常無聊,無法了解逝者生前的故事。
在一場腦力激盪的課程中,導師鼓勵學員隨意發想創新的行動點子,Katie 隨即提出要創作屬於自己的棺材,現場頓時一片安靜。顯然,死亡的議題在長者同儕間是個禁忌的領域。
但下課後,竟然有幾位學員特地留下來和 Katie 表達對於這個想法的興趣,讓 Katie 大受鼓勵。她將自己家旁邊的小車庫,改造為棺材俱樂部的工作坊,每個禮拜三早上 8 點到下午 1 點,和成員定期聚會創作棺材。漸漸地,有人準備自製料理、下午茶、搖滾樂,死亡這個禁忌的話題,在俱樂部中被打開,溫暖支持著長者收穫積極的人生觀。
有位喜歡「萊姆綠」的奶奶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這個顏色,「但當我死掉後,誰在意?」,開心地為棺材妝點大量萊姆綠。還有位奶奶的偶像是貓王,在棺材中貼滿大量貓王的照片,期待在生命的終點可以和偶像一起離開。部分成員還不約而同的開玩笑表示,自己已經迫不及待要躺進棺材裡。
以創作為媒介,正面迎向高齡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其實創作棺材只是媒介,與他人分享生命中的遺憾與願望,梳理未來的期待和行動才是俱樂部的重點。有成員開始邀請家人一起製作棺材,分享過往相處的點點滴滴,學習珍惜和告別。長者們收穫像是「第二個家」一樣的社群支持,也不再逃避死亡話題,能「正面迎向高齡」。
而製作完成的棺材當然沒有立刻派上用場,稍微修改一下,成為了朋友們聚會的下午茶桌、床架、裝置藝術。
目前紐西蘭已經有 15~20 個分部,在英國、義大利也有海外分會,俱樂部於是在 2016 年成立慈善信託基金,接受捐款投入公益行動。包含進入社福機構,用自己的經驗陪伴更多長者;捐贈嬰兒棺材、寵物棺材等。
此外,俱樂部也和殯葬業者合作,接單製作客製化棺材,以及喪禮諮詢服務,擴大死亡議題的影響圈。
- 本文摘自:《女性生活設計:看見真實需求,以設計思維打造性別友善的創新服務,開創女力經濟》
- 出版社:果力文化
- 出版日期:2023 年 07 月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