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協會」無償開課-陪聽障孩學聽說、交朋友

聯合新聞網 生命力新聞/記者陳星妤、張芷馨

「他們聽不到聲音,所以學習發音的路上很艱難。若沒有從早開始教學,一定跟不上其他人的腳步。」台灣聽說關懷協會理事長的陶桂芳說。聽障孩童因聽力受損,較難學習發音,也常因此自卑、封閉自我。陶桂芳自己也是聽障生的母親,為了讓聽障孩童在就學後能跟上同儕腳步,她毅然決然創立,也無償開設課程、舉辦活動供四至十五歲的聽障孩童參與。

教師指導孩童上繪畫課。 圖/台灣聽說關懷協會

無償開課 減輕家庭負擔

台灣聽說關懷協會於2018年成立。理事長陶桂芳的兒子為聽障生,曾就讀語言治療課程,但因坊間聽語課程大都只開設至六歲,學齡後便結業。這樣的方式使聽障生無法繼續練習語言技巧,容易忘記而不易銜接。再三思考後,陶桂芳創立台灣聽說關懷協會,將聽障生凝聚一堂,針對四至十五歲孩童無償開設課程,提供聽障生學習環境。希望聽障生透過提早進入教學,能夠與年紀相符的學生並駕齊驅。

陶桂芳表示,想要單純依靠募款並無償開設課程,是因為對聽障家庭來說,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是一筆可觀的開銷。人工電子耳是一種將接收器植入至聽力神經,藉由懸掛在耳後的聲音處理器將聲音傳送至耳蝸內線路,使耳蝸將訊號傳至聽神經以產生聽覺的技術。一次手術與機器的總費用約一百萬,且台灣健保只給付一次。

聽說關懷協會的特色。 圖/張芷馨製作

隨著科技進步、孩童長大,機器也會不斷換新。如此之下,造成許多家庭龐大的經濟壓力。有些家庭甚至將房子抵押,只為了能負擔孩子的人工電子耳費用。陶桂芳認為,若無償開課,家庭便可將課程的錢省下,稍微貼補價格不菲的醫材。

人工電子耳。 圖/張芷馨攝影

提早學習 讓孩童跟上腳步

失去聲音的緣故,聽障生只能透過助聽器或電子耳傳達出的聲音來學習發音。由於收音時存在誤差,他們聽到的語調會與他人不同,許多口語表達的抑揚頓挫也會有所差異。更因如此,他們學習的速度也較同齡人緩慢,如基金會的妞妞知道ㄅ和ㄚ的發音,卻無法將它們連接一起,為了改善,比起重複練習拼音,協會將拼音改為圖像化及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孩子能在生活中自然學習。而注重聽障生的發音及口語能力,協會開設了多元課程,如繪本課、國文課供聽障生參與。

繪本課通常為年齡較小的聽障孩童參與。貼心的是,老師會將孩子的詞彙量及閱讀理解能力納入考量,並作為分班依據,也會單獨輔導語言能力較為不足的孩童,根據發展程度來調整授課方式,使每一位孩童都能夠在適合自身程度的班級中學習。透過老師的繪本講解和學生的互動問答,不僅能訓練孩童們對於文字的發音,也能在潛移默化中訓練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陶桂芳認為閱讀能力對於未來趨勢非常重要,也是聽障孩童能夠跟上同齡學生的關鍵。

繪本課程教學中。 圖/張芷馨攝影

而國文課的參與者通常為小學學生,針對基本學業及國學常識進行輔導。對聽障生而言,能夠主動表達非常重要。透過開口說,學生較不容易退步,每一次的說話,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練習。國文老師李光裕為了鼓勵學童們開口,常設計許多不同的教學方式,如成語比賽、查字分享等活動來與學生互動,希望透過多元教學,培養聽障生的表達能力及自信心。

「光裕老師很適合教這些小孩子。」陶桂芳說。因國文老師李光裕在外同時擔任主持人的緣故,丹田非常有力。在上課時總是能保持宏亮的嗓音及營造活潑的氣氛,搭配多種教學方式,使聽障生能不費力地聽清課程內容,也能在愉快的狀態下學習、享受求知的快樂。

家長互相扶持 協會像第二個家

家長廖佩薇表示,當時孩子在幼稚園中班,因為理解能力及各方面狀況都不好,便尋找了坊間的基金會課程想要參加。但因為醫院的檢查報告實在不樂觀,許多課程都無法參與,經過前輩介紹,才發現台灣聽說關懷協會,協會也同意讓孩童加入課程。

聽障生參加國文課程。 圖/張芷馨攝影

來到協會參加課程後,家長認為孩童的語言及表達能力有很大的進步,且在人際關係方面也出現轉變。原本面對他人可能較為生澀,但因為在協會與同儕相處、參加協會舉辦的多種活動如舞台劇、馬術營後,逐漸變得大方、也改善先前交際不自然的模樣。

在這裡,每個家庭都遇上孩童的聽力困擾。所以在彼此遇到困境時,他們總是能交換想法,並理解那些難處及心疼。「這裡的家長都把這邊當成家,有時只要有一個家長難過,其他人也會一起掉淚。」陶桂芳表示。透過彼此交流,家長能夠將協會當作喘息空間,在孩子上課時與他人互動、交換意見,也暫時逃離生活中的種種壓力,稍作充電。

打破偏見 未來展望

目前坊間對於孩童如何認識聽力障礙的相關教育仍然不足,對其包容性也不大。聽障孩童其實與常人無異,就算聽力稍有缺陷,透過科技的發達、器具的輔助也能獲得大幅改善。但正因頭戴著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許多孩童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陶桂芳與我們分享,曾經有案例因為戴了人工電子耳,被隔壁班同學取名「怪物」。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也令人感到十分無奈,唯一能做的只有與老師反應,並期待事情能夠有所改善。

孩童彼此互動。 圖/張芷馨攝影

台灣聽說關懷協會希望帶給聽障孩童「自己並不存在差異性」的觀念,雖然聽力不及他人。但透過教學、輔導,孩童還是能夠跟上同齡人的腳步,不需感到自卑。同時也期許他們在未來擁有能力的某一天,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回饋並服務社會,實踐真正「善的循環」。

採訪側記

在採訪期間,看到了許多聽障孩童,也恰巧碰上了他們上國文課時的樣子。雖然戴著助聽器或電子耳,但他們對於課程的濃厚興趣卻無法被掩蓋。也看見理事長在課餘時間針對年幼聽障兒童複習發音,他們努力且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我們看過最美麗的風景。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無償開課 聽說協會助童不落人後)。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身障無礙 社會照護 聽說協會 身障平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