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沒有世界遺產?這18個地方是超級潛力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通過《世界遺產公約》後,全球許多具備重要價值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均列入受保護名單,例如祕魯馬丘比丘、澳洲大堡礁都是知名的地點。
由於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國,無法簽署公約,也無法主動申報世界遺產,不過從2003年開始,文建會(現為文化部)陸續新增「世界遺產潛力點」,目前已篩選出18處,希望推動國際合作協力保護世界遺產。一起來看看這些地方你去過幾個?它們又為什麼會入選呢?
全台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一次看!
1.馬祖戰地文化
馬祖被喻為「閩江口外天上撒下的一串珍珠」,保有不少冷戰時期戰地景觀,不論是世界密度最高的坑道或標語,都反映了當時特殊的時空情境,同時馬祖從戰地到追求和平共存,也具有教育示範價值。
2.金門戰地文化
同樣從戰地轉向和平的還有金門,西元4世紀初,陸續有唐、宋、元、明、清至1949年國民政府駐軍於金門後,生活在此的移民留下豐富的歷史足跡,其獨特的戰地文化,以及早期金門人下南洋謀生後,於家鄉興建中西合璧的「洋樓」,如今因受到難以抗拒的現代化潮流影響,處於脆弱狀態。
3.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淡水開港通商後,西洋文化循著這條貿易通道進入臺灣,西方文化淡水當時成為西方文化擴散的起點,形成特殊的聚落。當時當地居民與歐洲人的生活空間也有所區隔,形成獨特的都市風格。
4.大屯火山群
大屯火山群位處陽明山國家公園,早從兩百多萬年前即歷經多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形成老地層和火山地形,擁有火山、地熱、草原、森林等多樣地質風貌,加上多達1600種的植物、數百種生物,豐富的自然生態極具研究和保育價值。
5.樂生療養院
「痲瘋病」又稱為「漢生病」,當時漢生病患收治於樂生療養院隔離與生活。目前仍有當時的院民居住於此。樂生療養院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三所隔離機構遺址之一,自1930年啟用後,歷經醫療院所、迫遷、轉型等歷史沿革,院區的保存足以見證早期醫療與公共衛生發展史和弱勢人權被重視的歷程。
6.水金九礦業遺址
水金九礦業遺址,即是「九份」、「金瓜石」、「水湳洞」的聚落群,完整保存台灣礦業面貌,蘊含久遠的歷史、獨特的地形與礦坑,吸引許多國內外學者相繼前來研究,而今雖然礦業榮景不再,但是卻無法撼動其唯一產業遺址的地位。
7.桃園臺地陂塘
桃園市除了復興區屬雪山山脈,以及龜山區東部屬林口臺地外,其他地區皆屬桃園臺地,早期為避免水資源流失,當地人挖鑿陂塘儲水灌溉。近年雖有許多建設陸續取代原有陂塘,但是從空中俯瞰,還是可以看見陂塘、水圳分布,依舊為「千塘之鄉」,如此運用人工湖的水利灌溉方式,形成獨特的水文化。
8.棲蘭山檜木林
棲蘭山由於峰高、谷深、多雨,封閉的生態環境,因而保留台灣特有的扁柏純林(如紅檜)、紅豆杉、台灣杉等「活化石」樹林,學術界也將此山林稱為「暖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系」,不僅孕育多樣的植物,更成為台灣黑熊、山羌等動物的棲息樂園,極具研究與保育價值。
9.台鐵舊山線
從苗栗縣三義到台中后里區屬於台鐵舊山線,沿線構築在河床與穩固的地基上,是早期先民克服技術與山險,才完成這座台灣鐵道彎道與坡度最大、最長花樑鋼橋與最長隧道的建設。舊山線從通車到停駛,歷時近百年,在台灣鐵道文明發展或文化歷史價值上,都不容讓其消逝。
10.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橫跨花蓮、台中、南投,面積高達92000公頃。600萬年前,板塊碰撞形成台灣,當時最早被板塊拱出水面的地點,就是太魯閣,而後板塊持續碰撞上升,立霧溪下切沖刷與侵蝕,形成鬼斧神工的斷崖、河階、峽谷和沖積扇,同時是許多生命物種的重要棲息地。對地質演化、多樣生態、人類活動上,可說是「具有地球演化重要代表性」的世界遺產。
11.阿里山森林鐵路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台灣唯一的高山林業鐵路,全球所剩無幾,它橫跨嘉義市、嘉義縣及南投縣,全長71.34公里,海拔從100公尺以下爬升至海拔2000公尺以上,集結森林、登山和高山鐵道於一身,阿里山森林鐵道營運99年,不僅帶動林業與經濟發展,是台灣產業鐵道開發的活歷史,也是人類沿襲19世紀產業鐵道技術的重要史蹟。
12.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位於「台灣屋脊」中央山脈,以及全台最高峰玉山,區域內因板塊運動形成斷崖峭壁四立,地形繁複,加上海拔落差大,林相多變,具備完整的森林生態系,也為許多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而從出土的陶器還可以發現,玉山曾是台灣高山原住民生活的場域,應受到保護和珍視。
13.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的水利系統,是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監造,為了減少泥沙淤積,運用少見的「半水力淤填式工法」建造而成,不僅將鄰近生態影響降至最低,也大大增加了周遭農業聚落的灌溉用水以及農作物收穫量,在水利技術尚不成熟的年代,打造了一座非凡的建設。
14.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台灣目前已知的史前遺址中,卑南遺址是規模最大的一處,總面積至少超過80公頃,廣義面積更可達100公頃,,出土的石板棺、玉器、聚落遺物,呈現新石器人類當時的生活樣貌。有趣的是,位於東部的卑南遺址、台灣西海岸的史前文化,以及現存南島民族文化皆有所關連,顯現居住其中的人類文明和智慧。
15.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澎湖柱狀玄武岩因岩漿如洪流從裂隙中噴發而形成,日積月累侵蝕下,產生海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溝等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且因位處偏遠、人跡罕至,讓鄰近的海域蘊含豐富魚類,吸引許多冬候鳥、過境鳥類與綠蠵龜前來棲息和繁殖,具有研究與保育價值。
16.排灣族及魯凱族石板屋聚落
位於屏東的石板屋聚落,過去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居住地,隨著當地居民在日治時期遷村至平地後,位處深山的石板屋,呈現年久失修、缺乏整理的狀態。目前當地尚有近50間保留完整的石板屋,可一睹部落傳統聚落、家屋、採石場與、水源地,是極需保存與維護的獨特建築的技藝與傳統。
17.澎湖石滬群
澎湖由許多小島嶼組成,「以海為田」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特色。冬天時,漁民會利用海邊的玄武岩和珊瑚礁堆建石滬,再利用潮汐漲退,捕獲游進滬內的魚群,但1970 年代後,捕魚技術進步、漁獲增加,石滬漁業漸沒落。近十幾年則因人為破壞加劇,導致石滬損毀狀況日趨嚴重,當時人民與海洋相互依存的歷史證明恐因此消逝。
18.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蘭嶼是由海底火山噴發岩塊沉積,再受到地殼擠壓而露出海面的島嶼,岩體經過侵蝕後,保留最不易風化的岩塊,因此形成現在獨特地貌。當地居民為了適應氣候與地形,發展出半地下的「地下屋」,具有防風耐寒的特性。同時該區位於溫暖的黑潮之上,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以及飛魚,也孕育獨特的達悟族文化。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