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本「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發布 氣候行動有科學依循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胡瑞玲
國環院及國科會5月8日舉辦「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公開...

氣候變遷衝擊問題受關注,國科會先前對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編制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後,國跟會依其規範撰寫「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這也是母法公告後,我國第1本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協助各部會及產業研擬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時有所依據。

國環院及國科會5月8日舉辦「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公開說明會,這是氣候法通過後,環境部與國科會首次聯合公開發布的科學報告。

國科會過去對應IPCC並依據台灣本土模型製作出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2017版;氣候法上路後,由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自2023年開始撰寫,並於2024年公開。

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致詞時表示,極端氣候造成人民及環境的威脅。 圖/胡瑞玲攝影

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致詞時表示,極端氣候造成人民及環境的威脅,過去著重減緩,近年減緩與調適需同步進行;本報告是在氣候法通過後,根據其規範所編撰,協助各部會、地方政府研擬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調適行動時,作為科學性的依循基礎。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本報告目標受眾為各部會,內容聚焦科學方法及推估資訊的彙編,扼要呈現2017年版科學報告後的氣候變遷資訊;內容包含全球及東亞氣候變遷概述、台灣氣候變遷現象與衝擊資訊、氣候變遷風險與調適科學架構。

中央大學水文及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指出,若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恐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攝氏36度的天數將增加75天,除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等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將受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升溫也會影響漁獲及養殖漁業;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

報告也顯示,全台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連續不降雨日數將增加、豐枯水期的差距也增加,乾旱事件強度及頻率提高;極端暴雨將成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1次。未來侵台颱風數量受暖化影響將減少,但其風速及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台灣水資源管理及災害風險都有影響。

作為主編的許晃雄及李明旭表示,國家在氣候治理上,除政府部門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外,也應加強重視因應水資源、農漁業、生態系統國土規畫、人體健康在未來降雨不均、熱浪、海平面上升等衝擊下的調適工作,並盼科學資訊的彙整對調適政策的研擬雨推動有所助益。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環境變遷 溫室氣體排放量 氣候變遷 IPCC 缺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