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整理包/2025聯合國氣候峰會11月10日登場 重點解析一次看

聯合新聞網 中央社
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將在巴西的貝倫舉行。 圖/取自COP30網頁cop30.br/pt-br

每年,聯合國氣候會議都會引發大量媒體報導,焦點在於各國如何努力避免全球氣候災難。今年的會議於10日在巴西亞馬遜雨林城市貝倫(Belem)開幕。

那麼,這些年度峰會到底在做什麼呢?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內容:

●什麼是COP?

這場年度會議被稱為COP,全名為「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指簽署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各國所召開的會議,今年是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

這項公約要求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遷—各國承認這是一項全球性挑戰,必須合作解決。

公約也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意思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富裕國家,在解決問題上應承擔更大責任。

現任輪值主席國巴西負責制定峰會議程,並在整年度推動各國朝共同行動與目標邁進。巴西還將主辦為期兩週的峰會,吸引全球關注,並給予國家領袖交換意見、相互督促的機會。

多年來,這些年度峰會已成為地緣政治與金融討論的重要平台—展現「地球村」概念,歡迎各國政府、民間組織、企業與金融界共同參與。

●為什麼今年的COP30特別重要?

對許多人而言,今年第30屆氣候峰會象徵「歷史回顧的一刻」。

33年前,巴西主辦「里約地球高峰會」(Rio EarthSummit),與會各國簽署UNFCCC。今年,巴西希望讓峰會回歸初衷—關注原住民等全球最脆弱的群體,一些原住民代表也將參與會談。

巴西呼籲各國聚焦於兌現以往承諾,例如COP28承諾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使用,而非提出新承諾。COP30也是首次正式承認—全球未能達成將升溫控制在1.5°C以內的目標。

巴西選擇在亞馬遜雨林城市貝倫舉辦峰會,象徵性凸顯世界森林的重要性—這些森林仍是伐木、礦業、農業與化石燃料開採等產業的目標。

●峰會的主要參與者

大多數國家會派出代表團,通常會與利益相近的國家組成談判陣營。

一些重要團體包括:

小島國家聯盟(AOSIS),面臨海平面上升的生存威脅;

77國集團加中國(G77+China),代表多數開發中國家;

以及非洲集團(Africa Group)與BASIC集團(巴西、南非、印度與中國組成)。

美國在1月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已退出過去的領導角色;中國、巴西等國則填補這一空缺。

●峰會兩週期間都做什麼?

氣候峰會會場通常規模龐大、活動熱絡:各種倡議團體爭取關注,企業則遊說政策變革或尋求商業合作。

今年安排有所不同—取消許多以往周邊活動。金融界會議在聖保羅(Sao Paulo)舉行,地方領袖則在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會面,世界領袖於貝倫提前舉行會議,為11月10日至21日正式COP30峰會營造支持與氣勢。

峰會第一週,各國談判代表會提出優先議題、了解他國立場;此時將逐漸形成主題,各國與企業也會宣布行動計畫與資金承諾。

第二週,部長級官員加入談判,討論最終決策,包括法律與技術細節。

●談判真的順利嗎?

其實不然,氣候峰會談判很少一帆風順,各國為自身利益常劃下「紅線」,導致談判停滯、氣氛緊張。

會議尾聲時,談判代表常連夜奮戰尋求妥協。最終決議採共識通過,而非全體一致。

閉幕儀式敲下木槌的那一刻往往延遲—有時甚至延後好幾天。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巴西 COP30 氣候變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