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何時會有定論?專家:下次會議最快是明年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楊惠琪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上月在瑞士日內瓦落幕,未能如期達成最終協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解決全球塑膠汙染危機而召開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屆會議續會(INC-5.2),8月在瑞士日內瓦落幕,長達11天會議,儘管大會提交兩個條文草案,但兩派陣營在塑膠減產、化學品添加等議題意見分歧,談判再次破局。專家分析,下次會議可能以INC5.3續會,最快明年重啟談判。

閱讀更多:《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驚天逆轉!最新草案刪除「減產」條文 引發各國反彈

全球塑膠公約歷經3年、6輪會議,本屆談判天數是歷屆最長,原被視為「全球塑膠公約」終場會議,卻以倉促收場告終。會議期間,大會主席先後提交兩個草案版本,一度刪除高度爭議的「塑膠減產」條文,引發多國強烈反彈;即便條文後來回歸,最終仍在閉幕大會遭多數國家否決。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教授史蒂夫.弗萊徹指出,大會主席在會議結束前提出的條文過於薄弱,缺乏推動終結塑膠汙染所需的制度性變革。因此許多「雄心勃勃的國家」別無選擇,只能拒絕這份被削弱、無效的條約文本。

環境部分析,本屆談判破局反映出「經濟考量凌駕環境保護」的現實。聯合國環境大會最初是由環境部門主導,如今轉移至能源部門,導致塑膠公約逐漸被視為一項經濟條約。產油國憂心規範中所列「塑膠永續生產與消費」及「限制問題塑膠產品」等措施將危及經濟命脈,因此強力反對,並刻意拖延。

環境部進一步指出,投票機制也是破局主因之一,多數國家支持在無法達成共識時,以3/4多數決來避免單一國家濫用否決權;但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等國堅持所有決策必須以「共識」為基礎,使得公約談判難以進展。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指出,少數石化生產國與產業遊說團體,強力阻撓「減產」納入條文,導致會議空轉,下輪談判恐回到去年釜山版本的主席草案,意味著日內瓦兩周的努力形同歸零。

張凱婷指出,INC5.2最終以「休會」收場,意味談判尚未終止,預估下次會以INC5.3,也就是第5輪談判的第3階段登場,最快明年重啟談判。不過,她也指出,全球多數國家寧可暫時中止,也不願接受一份空洞無力的公約,顯示國際社會對從源頭解決塑膠汙染的共識愈加清晰。

閱讀更多:川普不想被約「塑」 美國立場:支持回收管理、不同意設定塑膠生產上限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全球塑膠公約 塑膠汙染 環境部

推薦文章